台湾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赢得总统大选。此次大选国民党落败原因何在,即将进行的权力更迭将对两岸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德国之声就此采访了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徐斯勤。
德国之声:台湾选出了第一位女总统,民进党获胜、国民党大败的原因在哪里?
徐斯勤:这次胜负、选票支持率和立委的人数都相差很明显,可以说是国民党从1949年以来,在地方性或全国性选举中遭到的最大一次挫败。
这个结果的第一个原因是结构性原因,这已反映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第一是马英九总统的政府在经济表现方面被一般选民认为跟当初的承诺有明显的距离。第二是中产阶级,也包括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这些年实际感受到他们的薪资跟物价比起来,比5年、10年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还有下降。第三是马英九政府在许多议题上的政策,事实上是让许多跟不同特定议题有关的不同社会群体有所不满。整体来看就对国民党的支持率造成很大问题。比如能源问题,是否要采用核能。比如对于军公教人员福利的缩减。再加上年轻人普遍对前途感到迷茫、对国家未来缺乏信心,这些加起来就使得国民党选票有很大流失。
接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次的差距,就会发现不光是在得票率上有差距,整个投票率也不是那么高。很明显,蓝军的选民仍然就像前年的九合一选举一样,不太愿意出来投票。这也是造成投票结果差距悬殊的另一个原因。很多表现不错,大致来说被肯定的国民党立委原来被认为可能在选区获胜,但这次落败,这个现象我认为和蓝军选民不愿出来投票有直接关系。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周子瑜事件。她的道歉影片在选前一天到选举那天出现在网络上,我认为对年轻人,对首投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刚才说的大概都是对国民党不满的原因。当然我们要思考一下,一般在其他的民主体系里,有的时候当然是对原来的执政党不满,有的时候是因为要上来的党提出的政见和主张被认为更能解决问题,更符合需要。客观来讲,这次国民党和民进党候选人提出的政策大多没有什么剧烈的不同。如果我们先抛开两岸关系不谈,那么在许多实质的问题上–不管是经济应该怎样突破瓶颈,怎么解决能源问题和国家财政,要不要推动社会福利,比如老年长期照顾–仔细去看他们的白皮书,听候选人发言,其实没有什么剧烈的不同。看起来这次的原因,到底是激烈的政策改变所带来的胜利,还是原来对现有执政者的缺失呢,我想恐怕是对现有执政者不满是更重要的原因。
最后,看起来两边有明显不同的政策可能是在两岸关系上。但实际上如果仔细思考一下,他们在两岸关系上最明显的不同实际是在论述层面上。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仍然坚持原来的九二共识。蔡英文主席是不谈九二共识的,她的论述是维持现状。这个论述是一个符号性的东西,他们讲的这些会不会有实质性的不同呢?比如对两岸经贸和功能性的交流合作,民进党是否要大幅减缓甚至停止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不是这样主张的。民进党会不会在国体认同问题上走陈水扁总统走过的路线呢?显然看起来也不会。蔡英文主席屡次讲,包括在胜选演说里也讲,不会有意外,不会挑衅,这些都是她以前讲过的话。看起来蔡主席也是很诚恳的。她非常肯定地讲这件事。所以她在两岸政策上实际上没有什么剧烈的、实质性的改变,而是可人们印象上的,感觉上的(改变)。当然这种论述上的不同,给中国大陆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台湾今后在民进党在这场胜利后的执政,除非执政后的整体政绩无法满足选民,否则未必一定要走过去陈水扁所走的,不断逼近法理台独的这样一个路线。
这些原因剖析起来大概有以上这些层面。
德国之声:现在蓝绿板块有大幅度滑动。现在的滑动比较符合大家概念里的台湾人、外省人。国民党基本还是一个外省人精英组成的政党或者政府。它现在是否更符合人口的比例,或者说对台湾认同的这一块?
徐斯勤:首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到底人口比例该怎样划分所谓外省人、本省人?其实我觉得这个界限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划分了。
很多认为所谓的外省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见得在认同上属于”一个中国”认同,连双重认同都在逐渐减少。相反在北部都会区长大的本省人,他们的台语比很多所谓第二代、第三代的外省人的台语讲得还要差。现在在认同上,实际上是渐渐在模糊。什么叫本省人、外省人,事实上很难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从认同上来看,原来台湾民调在问认同时是问一个问题,给三个选项。即你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还是两个都是,也就是双重认同。其实一直到2008年马总统上台以前,即使在2000到2008民进党执政时期,都是双重认同的人占的相对比例最高,虽然没有超过50%的绝对多数。反倒是从马总统上台之后,从2008年开始,选第二个只是台湾人的比例开始超过第三个双重认同。而且在此之后,差距慢慢扩大。一般来讲,台湾的政治学者都认为,这是代际变化带来的结果。新的一代距离中国这个概念是越来越远,只认同台湾。
但与此同时也会发现一个重要的、有趣的现象。另外一个民调问的是将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治关系走向什么方向,给出六个选项,最极端的是马上独立、马上统一,接下来是慢慢寻求独立,慢慢寻求统一,中间是永久保持现状以及目前暂时维持现状,以后看一看再决定。过去30年来,这个民调每年都做两三次,结果从来没有改变过。就是选中间这两个的,决定要维持现状的还是最多,而且是绝对多数。
这跟上面的民调在2008年之后是有矛盾的。一般来说,如果你选择只认同我是中国人,那么在第二个民调中应该比较偏向选择统一,如果你只认同台湾,相对应该偏向选择独立,双重认同可能比较偏向选择维持现状。这是比较合理的推论,我们台湾大部分政治学者也是这样认为。但是2008年后认同部分开始发生交叉,只认同台湾的人是相对多数,越来越多,但在问第二种问题时,仍然是选中间的最多。我们先不管国民党是否是外省精英组成的–实际上不见得–在实际政策主张上,国民党是主张要维持现状。民进党不管表述怎样,长期来支持它的选民心中怀有的愿景是希望它带台湾慢慢走向独立。从认同上,国民党比较倾向双重认同或者比较倾向中国认同,台湾认同比较支持民进党。我觉得这种认同是造成目前这样的选举结果的因素之一,也是今后继续影响两岸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认为这次一个相当大的原因是支持国民党的人很多没有出来投票。他们不投票很多是对蓝军政策表达失望。将来两个党的版图,在下次选举中,不管是地区或者区选举的相对得票率如何,会和民进党上台后的运作直接相关。如果民进党证明自己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目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它的版图不可阻挡地会继续扩大。但它如果没有解决得很好,甚至不见得比国民党好,就完全不能排除下次国民党会取得比较高的支持率。因为民众除了认同外,对非常切身的相关问题还是非常在乎的。马英九2008年当选时,主要原因不是民进党的贪腐问题,而是大家基本认同马英九要利用中国大陆提供的经济机会的主张。大家也做了,结果发现你没有实现承诺,觉得交流的结果是没有让我更好。选民的感受是,说了半天,你的工具是主要跟大陆进行交流,但结果没有做得更好。因此我当然认为这是失败的,跟大陆交流有问题。
国民党以前是李登辉总统担任主席,后来是连战先生、马英九先生。我觉得国民党在人们心中的确像你讲的还是一个外省人政党,但从整体国民党精英的构成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朱立伦先生不继任主席,你不能排除下一任主席完全是一个在台湾出生成长,父辈可能从清朝时就来台湾,而不是1949年之后来台湾的人。所以说,选民的两种认同,对于前途选择的交错跟政党的执政都是很复杂的,来构成将来政党的一个版图。
德国之声:你刚才提到两岸关系暂时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而且两党的两岸关系政策区别也不怎么大,您觉得北京对这次选举的态度是不是完全符合大家以前的想象?未来会怎么发展?
徐斯勤:从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报导看,北京是希望坚持九二共识。当然它也知道,蔡英文就任总统后不会这样做。除此之外,通常不会在选后的第一天看到由新华社发布的,正式的,经过内部充分讨论、酝酿、达成共识的表态。但我想基本上距离这个口径不会太远。 我预计不管是在蔡英文就任总统之前还是之后,北京不会讲太多负面的话。北京更多是希望看看你怎么做。北京也有可能会同时强调它也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坦白来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从这次选情来看是不如过去的。所以北京另外也要看美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里有个重要线索。之前蔡英文主席前年访美时,大家都预期美国会给她很大压力,但实际看来似乎不完全是这样。美国在她是否谈九二共识的问题上似乎没有给她那么多压力。我认为这跟现在的美中关系以及美国对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大陆内部变化的评估都有关系。
我基本认为蔡英文短期之内会维持她现在讲的维持现状,没有意外。在这个情势下,北京在一两年之内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把要求台北新政府回到九二共识上的这个问题让别人和国内13亿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主要问题。这是一个策略性的选择。如果要让它凸现为一个主要问题,要大张旗鼓地对中国大陆内部说,台湾必须回到这个上面来,否则会有严重后果–这样做对北京而言的好处,好像是给台北更多压力,但坏处是就台湾的内部发展来看,任何一个人在台上,如果他已经讲了维持现状,他大概也不会顾及北京的压力,而是按原来的继续作。当然北京也可以很容易地给台湾一些处罚。让它知道不这样做会付出代价。这些处罚都很容易做,但最大的两难就是产生的效果可能会距离北京长期促统、短期反独的目标越来越远。
例如,北京最好用的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继续压迫剥夺台湾的邦交国家空间,另一个做法就是停止新的经贸性、功能性交流,甚至降低原有的交流,但这些做法都只能让台湾整个社会,尤其年轻选民感觉到对中国的敌意更深,越来越不利于促统和防独的目标。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其实现在就北京来看,它能对台湾施加影响力的政策工具,能打的牌不是那么多。现在最有效的大家预期是经贸牌,它觉得在ECFA上面,它给台湾让利很多,希望台湾继续得到这个好处,对它依赖更深。但我们发现,影响选举的因素之一是大部分选民认为,和你做了交流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客观情势发展,让北京感到没有什么牌好打,这其实未必对于台湾有利。当北京不再有信心可以应用一些温和的工具对你有影响力时,不要说领导人了,内部的民意也会要求用更激烈的手段。这其实不利于两岸和平发展。这个因素,可能是台湾所有民众,而不光是政党,长期而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