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將會對權力形成越來越嚴厲的制約。

    五月的中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雷洋的事還沒完,江蘇、湖北等地的考生家長,因為高考「減招」而憤然走上街頭,成為了一起新的群體事件。

    看了網上的相關視頻,令人震撼。那些考生家長們,謹小慎微世俗地生活了四五十年,毒奶粉、假疫苗、地溝油、霧霾等能忍的都忍了,平時連個鄉長科長都不敢惹。可是為了孩子的高考,跑到大馬路上,政府大門口高喊廳長出來、省長出來,結果出來的是一大堆公安。估計令北京教育部高層始料不及的是,一個實行多年的調控政策,只是公開了一下具體的數據,居然就能同時讓兩個省的家長義憤填膺,爭先恐後地走上街頭抗爭。

    雷洋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是因為老百姓突然發現,很多自認為可以倚靠的東西,其實都是不靠譜的。公權力的任性,令生活裡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和恐懼。高考減招引發的風波同樣如此。考生突然發現自己的難度憑空加大了,講再多的大道理也無濟於事。中國的老百姓忍耐力再強,關乎到下一代的切身利益時,為了孩子還是會去拼命的。平民百姓的最後一塊素奶酪被動了,能不急嗎?

    不管是雷洋事件,還是高考減招家長抗爭事件,表面是公眾對自身權利不斷被侵犯的焦慮。背後其實都折射出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權利與權力的較量。

    權利與權力這兩個詞,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很多人總是搞混。憲法裡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憲法保證人民享有應該享有的權利。可是,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太多公民權利被權力侵犯、指鹿為馬、掩耳盜鈴的案例。因為所有的公權力,都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權力的任性與權利的軟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放大了這種反差。民眾日益開啟的民智以及對自身權利的追求,與陳舊教條任性的公權力之間的矛盾,無疑是當下最主要的社會矛盾。

    雷洋是個好孩子,他沒有微博,更沒有批評過政府,朋友圈充滿了正能量,死前的最後一條信息還在關注供給側改革。他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死在警察的執法過程中。那幾個便衣警察的執法,其實是整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公眾針對他們的質疑,極容易在心理上被敏感地理解為是對整個國家機器的質疑,是敵對勢力在搗亂。因此,我在上一篇評論《雷洋事件需要真相,而不是真像》裡談到,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真相的。有些事情可能永遠沒有真相,只有真像。真相只能存在於人民的心裡。

    同樣,那些走上街頭為了孩子而抗爭的家長們,絕不是誠心和政府做對,只是想找回公平高考的權利。從過去不公開調控指標到公開,其實是一個進步。但是被侵犯了權利的家長不能容忍這種進步。你想讓公權力不再介入,除非廢除整個計劃招生體制。所以家長抗爭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以後不再公開數據,繼續暗箱操作。

    在一個權力只是單向支配的社會裡,手握權力的人,其實總在一直警惕地看著爭取權利的人。權力的傲慢與任性,背後是延續多年的專政思維在作祟。因為在專政思維中,限制權力、爭取權利的人,很容易被當作是敵人。而敵人的概念是模糊和隨意的。反對我的是敵人,給我添堵的是敵人,甚至妨礙我的也是敵人。對待敵人,則可以不擇手段。

    在當下,沒有選票保證的權利,就是一紙空文、鏡花水月。權利與權力的較量,就是一場沒有懸念的博弈。在維穩確保社會穩定的大背景下,真相並不重要。真相要服從於權力。真相如何,取決於博弈雙方的力量平衡。

    不過,在互聯網大潮洶湧澎湃的今天,逐漸開啟的民智,將會不斷改變博弈雙方力量的平衡。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將會對權力形成越來越嚴厲的制約。最終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日子,相信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