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学者家博在全球台湾研究所谈台湾历史

 一个最新的台湾民调显示,在单一选择下,有超过8成(83.5%)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有10.6%,只有1.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两者皆是。研究台湾历史的外国学者认为,这种认同感上升反映的现实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历史早已显示,台湾并非中国一部分。
 
 

这个由凯达格兰基金会新台湾国策智库星期五发布的调查结果,与台湾近年来由各个不同机构,包括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所作的台湾民众自我认同感调查结果一致。尽管数字有变化,不过整体趋势显示,越来越多台湾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

澳大利亚学者家博在全球台湾研究所谈台湾历史 (美国之音钟辰芳拍摄)

澳大利亚学者家博在全球台湾研究所谈台湾历史 (美国之音钟辰芳拍摄)

研究台湾历史、语言和文化多年的澳大利亚学者家博(Bruce Jacob)针对这个趋势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新书《转变中的台湾认同》(Changing Taiwanese Identity)预订在今年秋天出版。

目前是澳大利亚莫纳许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中心教授的家博这个星期在华盛顿智库全球台湾研究所的演讲中提到,台湾人的认同提高非常重要,所有民主国家都应该重新认识台湾,从一个全新的史观看待台湾,因为台湾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中国统治过,也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家博说:“我认为台湾认同感的上升非常重要,因为它显示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它从来就不是。我认为决策者需要知道这一点,包括亚洲和全世界的民主国家都应该告诉中国:‘台湾不属于你’。中国说台湾属于它,但实际上台湾不属于它,而历史也说,台湾不属于中国。 ”

家博说,台湾在1624至1988年的三百多年期间,历经荷兰、西班牙、郑氏家族(并不代表明朝)、满清帝国、日本及国民党专制政权等6个外来殖民政权统治,从来没有被中国统治过。他坚称,19世纪末的满清帝国并非中国,“英语将大清帝国翻译成‘中国’是一个错误”,当时在满清的统治下,中国和台湾都是满清的殖民地,1867年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与台湾签订通商条约,他的签约对象是台湾的原住民首领而非中国的代表。

家博表示,过去在殖民统治下不允许台湾人民有自己的认同,日本、国民党政府都视台湾人民为“次等公民”,要求台湾人只能使用被殖民政府视为“国语”的日语和普通话,后来在蒋经国晚期慢慢开放和自由化之后,台湾人民才开始有本土化意识。

不过家博也强调,自由化不等于民主化,对台湾本土意识的追求一直要等到台湾有真正的民主选举后才松绑,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因此而不断升高,政大选举研究中心的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调查显示,这种台湾认同感在国民党马英九总统就任时达到最高点,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自美中两国因川普对一中政策的质疑引发一场风波后,包括美国媒体在内,许多人开始理解到美国的“一中政策”与中国的“一中原则”有所不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问北京时沿用了中国官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套话后,外界也开始对中国政府在许多敏感议题的表述方式更加注意。

前美国国务院亚太副助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不久前也提醒美国新政府,在美中之间任何关于台湾议题的讨论中不要覆诵中国官方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部分”的说法,而是要以美国自己的政策为依据,重申美国以三项公报、台湾关系法及六项保证为基础的一中政策。

1972年美中上海联合公报说,美国认知到中国立场是: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过近几年来,包括薛瑞福、前美国驻中国大使芮效俭、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在内的专家都呼吁美国政府,在一中政策的框架下重新看待民主化之后的台湾,因为在经历三次政党轮替后,台湾的本土化认同感越来越强,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美中发表公报的时空环境大为不同,不能反映台湾现今多元民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