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上世纪八十年代驻北京时就知道刘晓波,那时纪思道与妻子伍洁芳(Sheryl WuDunn)的北京通讯,在美国读者当中很受注目。事实上,刚从文化大革命侥幸捡回性命蹒跚踯躅世界边缘的中国,是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在北京到广州都百废待兴的日子,太平洋彼岸的读者从中阅读出一个即将要与过去说再见的中国面貌。这些报道来自一众北京特派员,包括比纪思道早几年到北京的《华尔街日报》记者秦家聪(Frank Ching);还有是与纪思道大约同期的加拿大《环球邮报》黄明珍(Jan Wong),美联社的刘香城(Liu Heung Shing)则以菲林留下介乎新旧世代交替下的中国影像。
纪思道和伍洁芳的署名报道是《纽约时报》读者留意的内容,在密密麻麻的字海,人们读到从农村到城巿、从官僚到老百姓的中国记录,看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与人心的变化。1989年的民主运动和之后的屠杀镇压,纪思道和伍洁芳的北京现场报道成为看完CNN之后上班上学途中的巨大补足。1990年,纪思道和伍洁芳获得普立兹国际新闻报道奖,得奖原因是「对中国大型民主运动及其后镇压的具有识见报道」。所以,7月8日早上在《纽约时报》网络版的星期日评论专栏,看见纪思道给刘晓波的公开信〈Liu Xiaobo Has Suffered So Others May Be Free〉,就知像他这些曾经现场目睹中国蜕变的前北京特派员,终于要出来讲述他们认识的刘晓波。
在西方国家领袖几乎不闻不问刘晓波情况的最近一段日子,纪思道不愠不火款款而谈的公开信读得人们心里淌血。从八十年代的初次接触,纪思道谈到刘晓波在民运期间丢下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身份赶回北京;本来可以在开枪镇压时一走了之,却留在天安门广场帮助学生撤走;本来九十年代可以安全出国,最后是自己决定选择留在中国。纪思道信里提到《零八宪章》签署后自己到中国再访刘晓波的失望而回更加令人揪心,「我在北京致电你家希望安排访问。你接听电话,当我用中文说出名字,国家安全部监听人员立即切断电话」。用词造句平静得就像在述说无意错拨一个电话号码的淡然,可是与电话另一端的刘晓波从此永别的无力感重重撞击读者的胸臆。
被视为自由派的纪思道有如其它知识分子,在右翼思潮席卷美国的年代买少见少,但是这封字数不多公开信里的真挚诚恳,折射出他在三十年新闻记者和专栏评论员生涯中对刘晓波的认知。纪思道近年主要在《纽约时报》星期日评论版撰述,对特朗普笔伐连连,老记者的视角依然无懈可击,却在给刘晓波信内尽见谦冲,没有指指点点「中国民主前路应往何处去」的崖岸自高,相反是他提出西方可以从刘晓波身上学习很多,包括是民主的意义──温和及妥协、超越族群、高风亮节,「我们美国人则在相反的方向隆然倒下」。自认是「你的学生」的纪思道称呼刘晓波为刘老师(Teacher Liu),信末是这样写的:「你的牺牲在我们心坎留下印记,你真正是世界的老师」(Your sacrifices have left a mark on all of us. You truly are a teacher to the world.)。
欧美国家为利益默不作声
比纪思道的公开信更早的是英国《卫报》前北京特派员安玲(Tania Branigan)的文章。6月26日传出刘晓波病危当天的〈Liu Xiaobo’s unbearable fate is stark symbol of where China is heading〉,从当年安玲在北京咖啡座等不到本应赴约的刘晓波说起:没人接听的刘晓波手机,打电话到刘家才知道前一个晚上十个警察把他带走。与之前的不一样,这次刘晓波再也没有回家,他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重判入狱11年。安玲的长文一如纪思道的信,谈到刘晓波对民主的付出,指出刘晓波的诉求是要求中共恪守对宪法的承诺,要求和平民主改革。文章最后引述《零八宪章》的连串诘问: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走向何方,是继续这种威权统治下的「现代化」,还是认同普世价值、融入主流文明、建立民主政体?对此,安玲写道:「北京给了答案,他的名字是刘晓波。」
西方国家如今对刘晓波的冷漠与迟缓,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形成明显对比。正如安玲指出,中国是决心要令挑战中国人权记录的国家付出代价,就像对颁授诺贝尔和平奖给刘晓波的挪威那样惩罚,越来越多国家对北京听从。事实是经济疲弱的欧美各国,眼前利益盖过普世价值,早前在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峯会,德国总理默克尔是少数提及刘晓波的与会领袖,其余多国包括曾经挥舞「人权外交」大纛的美国在公开场合不作一声。然而大纛的当下唯是传媒未有灭声,刘晓波弥留之际,新闻工作者纷纷忆述刘晓波作为一个民主理念推动者,或者广义层次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依然深深撼动人心,久久不去。
2017年的溽暑七月,未来在人们的回忆将是荒谬当中带着悲痛。但有如银币的另一面,这年的夏天再次唤起人们推动公民社会以及建设自由、民主、宪政国家的期许。这一一矢志不渝的决心,人们必须记住,是来自一个名叫刘晓波的清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