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要改变制度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有改革或革命的说法。改革就是透过一步步去改变,但有时候改革到了最后,改变可以是非常大,甚至与原先的制度或社会出现了质的改变。革命是透过一次过的震荡,把原有制度或社会改变,但也有革命虽把原有的推翻了,但换上的,本质上没有分别。
改革与革命的动力之源在哪里?是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一般来说,若是改革,改变的动力很大可能是源自体制之内,但没有体制外的群众政治行动,所施加的压力未必足以令体制内的当权者愿意去改变。若是革命,很大可能是由体制外的群众政治行动把现有体制推翻,但很多时候没有体制内的一些精英认同,并不会那么易改变整个制度。因此,改革和革命一样,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去策动改变,都不是泾渭分明。
香港民主运动一直希望把香港改变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多年来都要靠体制内支持民主的精英提出异见,辅以体制外的合法示威抗议行动,向当权者施压,希望能以改革而非革命来达到目标。改变虽缓慢,民主化的程度仍是逐步增加。但到了2013年,也是到了民主改革的关键时刻,若2017年的特首选举办法能达国际标准,那么以改革来促成民主化就可完成。为了加强对当权者的压力,从2013年开始酝酿的占中运动在体制外发动大型的非暴力公民抗命运动,再由体制内的民主力量去配合。
但经过79天的街头占领,当权者并没让步,反加强打压体制外的抗争力量,也用各种方法削弱体制内要求民主改革的力量。发展至此阶段,无论是在体制内或外,要求民主改革的力量都未足以迫使当权者在短时间内接受改变,那还有没有其它能促成民主改革的方法呢?
建立民间平衡体制
第三条路就是在官方体制外,建立民间的平衡体制。这第三条路不是要取代过去的方法,这体制外的体制也不是要自成一国,而是要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令民主改革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后,能结聚得更强大,最后有望能达成民主化的终极目标。
过去香港民主运动,即使能得过半市民支持,若想在体制内抢得更多政治资源,也就是更多立法会议席,在现行制度下有先天困难,因现行比例代表制鼓励同阵营的政治组织相互竞争。因各支持民主改革的政治力量未能协调,令不少支持民主改革的选票在选举中被浪费掉。若能在立法会抢得过半议席,体制内产生的改革力量就可大增。另外,在体制内认同民主改革的精英,顶多只能扮演反对派角色,并没有执政的机会和经验,公众因而对由他们来管治香港没太大信心。
还有,在体制外争取民主的各方力量相当多元,就争取民主的目标和策略都有不同想法。因缺乏具公信力的决策机制,那令多元的民主力量往往未能同心合作,不能把体制外抗争的力度发挥至最大。再者,在过去几年,不少公民已有政治觉醒,但他们大都不属任何政治组织,因而没机会参与设定民主运动的目标及策略。
面对香港民主运动现在的境况,在体制内及外受到的打压会加剧并持续,要在短期内取得突破的机会不太大,香港民主运动需走出第三条路,就是建立与官方体制平衡运作的民间体制。这新的民间体制需针对及弥补上述香港民主运动在体制内外抗争的问题。具体安排可有待民间商讨,但若能符合以下两项原则,应更能发挥第三条路的作用。
一、香港民主运动仍需政治领袖,但政治领袖要经民主程序由民主运动的支持者直接选出,使他们能在民主运动中享有更高认受性,以加强他们的统筹能力,把民主运动中各政治组织及各政治组织与支持者间联系得更好,在行动时就能发出更大的政治能量。二、香港民主运动在决定目标及策略时,也要符合民主精神,让支持者直接参与商讨及决策。政治领袖的角色就是执行经民主程序而订下的目标及策略,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已在忠诚地实践民主的理念。
若这第三条路能成功,香港民主运动虽是透过改革来达到目标,但所带来的改变,却有可能是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