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纪实文学播出引发多重反响及争议。(Public Domain)
《梁家河》纪实文学播出引发多重反响及争议。(Public Domain)

1992年,习近平和姐姐、弟弟回梁家河村时的留影。(美联社)
1992年,习近平和姐姐、弟弟回梁家河村时的留影。(美联社)

中国陕西省最近提倡对所谓的“梁家河大学问”展开研究。习近平上台前默默无闻的梁家河现在变得炙手可热,这是为什么,梁家河大学问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

偏僻的陕西省梁家河村正在聚焦中国的目光。陕西省社科联于近日发出公告,将开展“梁家河大学问”课题研究。

该研究包含17个选题方向,每个选题都把“梁家河”作为关键词,把习近平七年的梁家河知青生涯与习近平思想的各组成部分建立逻辑关系。例如:梁家河大学问与红色文化基因研究;梁家河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塑造研究;梁家河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等等。

本台记者采访到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就读的博士生古懿,他对这种内容的课题研究并不感到意外,

“在新极权体制被不断加强的前提下,既然习近平被塑造为伟大领袖,所以,对伟大领袖的神话是势在必行的一个事。对习近平年轻时成长的地方的神话,其实是把习近平塑造成半人半神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整个新极权体制在缺乏信仰、仅仅靠利益结合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加强精神力量的一个关键”。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科书中,属于革命老区。1969年,16岁的习近平作为普通的北京知青到当地插队,并度过了此后的7年时间。

习近平在2015年2月回梁家河村探望时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据中国《新京报》2017年7月报道,自习近平18大上台以来,到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数呈井喷的态势,截止当月已有190万人次到访,2016-2017年平均每天有2500人次参观。

古懿认为,这并不表明人们真正的喜欢习近平,

“对习近平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很做作的,不是自发的,他们作为这个体制的一部分,是真正的认同这个体制也好,或是与这个体制有紧密的利益关系也好,他们对习近平的这种崇拜和造神,其实是对体制本身的崇拜和造神,跟习近平本身关系不大。恰恰不能看到人们都喜欢习近平,我一点都看不出来。”

今年5月,以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为主要内容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正式发表,陕西省政府及各界就此召开多场座谈会。6月底,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官媒平台向全国推出了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同时还计划推出四十多个外语版本。

政论人士荣剑在推特上说,梁家河在中国成了新造神运动的圣地了,足以和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革命圣地延安并驾齐驱。

身在上海的政论作家凌霜告诉本台记者,这种造神运动跟中国政府的极权性质有关,

“这应该说和共产党的本性所决定的,共产党本身就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党。习近平现在执意要把他自己打造为神,就象朝鲜金家三代一样。不打造成神,你别想走极权的道路。而他手下又有一帮阿谀奉承的人,象王沪宁这样的人。”

作为80后的古懿认为,习近平的造神运动对当代青年影响有限,但可能仍不乏有人跟随,

“因为现在有不少人,包括年轻人在内,他是认同这个体制的。或者他本身就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他无论是爱这个体制,还是想通过这个体制谋求更大的利益,他都无法和习近平切割。对他们来说,爱习近平、崇拜习近平,就是爱体制、崇拜体制的一部分”。

随着媒体对梁家河近几年不断造势,当地的旅游业迅猛发展。2018年初,在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梁家河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