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正在走向全面“溃败”,最新的进展是信息产业部放弃推行博客实名制。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公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征求意见稿,不再对博客实施强制性的实名注册,而仅仅是“鼓励”博客在后台注册时使用真名。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避免了“犯下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错误”,并再次削弱互联网管制的强硬意志。不过,问题也许并不如此简单。
根据现有的信息分析,信息产业部之所以在博客实名制上让步,主要原因在于遭到了互联网行业和网民的强烈反对。博客服务提供商认为,在技术上不可能把博客的IP和身份证号进行捆绑。而网民则没有这么“委婉”,他们大多直截了当地指摘实名制违背博客精神。其实,类似的抗议在对网络其他领域采用实名制时同样发生过。比如2005年底深圳曾要求对QQ群主实施实名登记,去年6月有关部门要求网游玩家实名注册等。
需要注意的是,博客这一技术形态带有其他网络产品所没有的特殊性质,这也使得反对博客实名制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更深刻的意蕴。用业内术语来说,博客实质上是一种“自媒体”,博主本人就是信息、言论等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让博客获得了堪比大众媒体的属性。虽然也有部分博客的火爆恰恰是因为名人、名流采取实名而获得的,但博客赋予个人的言论权利和表达空间是网络最重要的馈赠。博客被珍视的举动背后,反映出舆论在现实中的某种境遇。既然如此,任何有违博客特质的管理计划必定要遭受舆情的反弹或抵制。
博客实名制没能被采纳,一方面是包括互联网运营商和网民在内的“庶民的胜利”,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网络管理者对这种民间意志的尊重。当然,管理者的自信并不在于他们能够掌控或者筛选博客的全部内容,而在于借助技术手段的支持,管理者仍可以轻易地对匿名博客的不当言行进行惩戒。有了这样的保证,在一味地激怒网民和有限度的妥协之间,在施行事先登记和事后追罚之间,管理者当然更倾向于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妥协有着积极含义,起码它可以在顾及互联网商业利益的同时,疏导网民的情绪。而自互联网登陆中国以来,管制与反管制的紧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博客实名制的取消暗示了某些正面效应。
伴随博客实名制的胎死腹中,一种技术的民主转化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一转化过程的发动与发展,离不开网络社会的强硬管制一再被挑战的现实。从网络实名制肇始,历经高校BBS实名、QQ实名、网游实名和博客实名。除了自给自足的高校BBS,其他的实名制意图均未在反对声中占据上风。QQ实名因为深圳的地方约束不能推及全国,很快就无疾而终;网游实名则摧毁了整个游戏世界,其用户转投无需身份验证的私人服务器。凡此种种莫不说明,博客及其他网络形态所代表的个人自由和网络责任,不是通过强迫管制就可以实现的。管制规则的设计不在于创造新的管制技术,而在于控制观念上的删减和取舍。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从来都不是可以割裂开来的。网络上的愤怒或许正是现实中的郁闷,博客上的抱怨或许恰好是对现实的不满。有关网络管制的所有理由,无论听上去多么充分,实际上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隐藏在技术后面的其他问题。所以,博客实名制虽被暂时击退,但离真正的进步尚且遥远。那些自认为有必要、有权力窥探博客们的力量不会自行消失。事实上,那么多理论上能够突破社会控制的网络力量,好比它们所观照的社会实况那样,仍须面对漫长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