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批判---神龛”

 


在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中,电视机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房产商所提供的住房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电视机总是诸多家庭陈设中首先被考虑安排的对象。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会有一处醒目的电视机的标志。这也就意味着,一户三室一厅的住宅将会有至少四处电视机的位置,平均每一家庭成员理论上可以拥有一台以上电视机。


但这还不只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个特殊的四方体,不仅充斥着每一户中国家庭,而且还占据着每一个家庭空间的重要位置。它就像是一个家庭成员,而且,往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家庭成员。一般而言,电视机居于室内空间中心的一个相对于传统住宅中“中堂”的位置上。在传统住宅中,这个位置是神龛或供奉家族祖先牌位的香案,如今,这个位置则被电视机所占据。电视机代替了传统家居空间里的神龛位置。在信仰空缺的现代社会民众生活世界里,它就是“神龛”。


与电视机数量膨胀和地位显赫状况相一致,电视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社会整体性的信念缺失和精神共同体的分崩离析,现代公众精神生活日益呈现为“空洞化”。现代传媒和娱乐文化则乘虚而入,填补了精神文化的空缺地带。电视就成了聚集家庭成员和共同文化趣味的社群成员的重要黏合剂。通过那个四方体的“神龛”,现代传媒制造着一个巨大的世俗神话,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世俗宗教”。看电视成了许多民众闲暇生活的全部。现代家庭结构也因为电视机的存在而发生了改变。围绕着电视机,家庭成员中最有闲暇的和消费性的成员(儿童和老人)居于中心位置,生产性的成员则退居其次。家庭的闲暇时间,则被连续不断的电视节目所充斥。不同的频道和节目时段,将家庭分解为数个不同板块的节目消费群。家庭来宾也在进门伊始,就加入了电视观看者的行列。作为宾客,一般可据有正对电视机的尊贵座位,并有选择频道的优先权。而在春节这样的最重要节日里,全部家庭成员密切地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仿佛在举家供奉某个圣物,取代了传统家庭必不可少的上香祭祖仪式。这一全民族共同的“祭奠”仪式,在娱乐化的狂欢当中,营造了一种令人迷醉的迷幻氛围,若即若离地维系着业已崩溃的“家”的信念。


电视剧,是这个盛大的世俗神话中最为重要的节目。观看电视连续剧,成为许多居民的日课。对影像世界虚拟形象的崇拜,是电视媒介制造出来的符号神话。影视明星则是这个神话里的诸神。电视文化依赖这种超级符号化的偶像,征服了观众。出于对某部电视剧或某个明星的共同迷恋,不同身份的人群找到了共同的伦理和美学身份的认同,也找到了共同的精神膜拜的对象,影视明星也就成为这一文化趣味社群共同的精神“图腾”。对于这些世俗偶像的膜拜,构成了现代社会精神生活中最接近于宗教性的崇拜行为。于是,才会有“超级女声”这样表现为集体迷狂的“白日梦”,或者对易中天、于丹这样的知识和精神崇拜的狂热。这些现代娱乐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信念代用品,有着与精神性符号相近的外表,但它诉诸的是人的欲望部分,是物质和名利欲望的心理投射,它不需要意志力和虔敬来支配,只需要欲求和满足。相比之下,它更有吸引力和成瘾性。然而部分观众在满足之后,却是更加严重的心灵空洞化和无聊化。为了掩饰这一内在的空洞,娱乐神话则需要通过更具吸引力和迷幻感的产品来维持,以外部的信念狂热,掩盖着内在空洞的事实。对于电视文化形成强烈心理依赖,并催生出偶像崇拜的意志迷狂。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电视文化批判---神龛”

 


在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中,电视机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房产商所提供的住房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电视机总是诸多家庭陈设中首先被考虑安排的对象。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会有一处醒目的电视机的标志。这也就意味着,一户三室一厅的住宅将会有至少四处电视机的位置,平均每一家庭成员理论上可以拥有一台以上电视机。


但这还不只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个特殊的四方体,不仅充斥着每一户中国家庭,而且还占据着每一个家庭空间的重要位置。它就像是一个家庭成员,而且,往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家庭成员。一般而言,电视机居于室内空间中心的一个相对于传统住宅中“中堂”的位置上。在传统住宅中,这个位置是神龛或供奉家族祖先牌位的香案,如今,这个位置则被电视机所占据。电视机代替了传统家居空间里的神龛位置。在信仰空缺的现代社会民众生活世界里,它就是“神龛”。


与电视机数量膨胀和地位显赫状况相一致,电视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社会整体性的信念缺失和精神共同体的分崩离析,现代公众精神生活日益呈现为“空洞化”。现代传媒和娱乐文化则乘虚而入,填补了精神文化的空缺地带。电视就成了聚集家庭成员和共同文化趣味的社群成员的重要黏合剂。通过那个四方体的“神龛”,现代传媒制造着一个巨大的世俗神话,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世俗宗教”。看电视成了许多民众闲暇生活的全部。现代家庭结构也因为电视机的存在而发生了改变。围绕着电视机,家庭成员中最有闲暇的和消费性的成员(儿童和老人)居于中心位置,生产性的成员则退居其次。家庭的闲暇时间,则被连续不断的电视节目所充斥。不同的频道和节目时段,将家庭分解为数个不同板块的节目消费群。家庭来宾也在进门伊始,就加入了电视观看者的行列。作为宾客,一般可据有正对电视机的尊贵座位,并有选择频道的优先权。而在春节这样的最重要节日里,全部家庭成员密切地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仿佛在举家供奉某个圣物,取代了传统家庭必不可少的上香祭祖仪式。这一全民族共同的“祭奠”仪式,在娱乐化的狂欢当中,营造了一种令人迷醉的迷幻氛围,若即若离地维系着业已崩溃的“家”的信念。


电视剧,是这个盛大的世俗神话中最为重要的节目。观看电视连续剧,成为许多居民的日课。对影像世界虚拟形象的崇拜,是电视媒介制造出来的符号神话。影视明星则是这个神话里的诸神。电视文化依赖这种超级符号化的偶像,征服了观众。出于对某部电视剧或某个明星的共同迷恋,不同身份的人群找到了共同的伦理和美学身份的认同,也找到了共同的精神膜拜的对象,影视明星也就成为这一文化趣味社群共同的精神“图腾”。对于这些世俗偶像的膜拜,构成了现代社会精神生活中最接近于宗教性的崇拜行为。于是,才会有“超级女声”这样表现为集体迷狂的“白日梦”,或者对易中天、于丹这样的知识和精神崇拜的狂热。这些现代娱乐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信念代用品,有着与精神性符号相近的外表,但它诉诸的是人的欲望部分,是物质和名利欲望的心理投射,它不需要意志力和虔敬来支配,只需要欲求和满足。相比之下,它更有吸引力和成瘾性。然而部分观众在满足之后,却是更加严重的心灵空洞化和无聊化。为了掩饰这一内在的空洞,娱乐神话则需要通过更具吸引力和迷幻感的产品来维持,以外部的信念狂热,掩盖着内在空洞的事实。对于电视文化形成强烈心理依赖,并催生出偶像崇拜的意志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