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底,南京出台“数字化电视”收费标准,当然开了听证会——人们已经害怕听到“听证会”三个字了:一说听证就涨价。公司、政府或者政府公司听证会上作了“让步”,比提价计划减少了1元钱,也就是比原来非数字化有线电视每月多交10元出头。人们先前对“数字化电视”的种种疑虑,开始验证了。
一大学生有了暑假打工的经历后说,准备与老家的老板合作投资“公关”,把一个地级市的“数字化电视”配套生意“吃”下来。所谓配套生意就是:机顶盒销售、相关材料和劳务。并说关键是老板能否走到路子。
这两年的所谓“数字化电视”简单说就是机顶盒生意。围绕机顶盒,《南方周末》报曾有过激辩。没见过比尔•盖茨赠送机顶盒给中国民众的消息,一些城市的“数字化电视”生意都从免费发放机顶盒开始。几年前这盒子据说值几千元,比尔•盖茨没有得逞;据说现在生产这盒子的国内厂家有几十家了,一只盒子的成本也就几十元。我原以为它的功能是把数字化电视信号处理得适合在非数字化电视机接收,问专业人士才知道,它是将数字化电视信号变成模拟电视信号。为了体现优惠,垄断公司的营销策略是一有线电视用户可“免费领取”一只。领还是不领?南京一些怀疑那盒子没什么用的市民没有领;限期内不领以后领的自费安装事小,不领的是不是过不久就真的像“文件”说的看不成模拟电视了?如果不是,“文件”是不是构成商业欺诈?只要你家电视机不止一台,还买不买第二只、第三只?不买的话是不是意味着过不久第二、三台电视机就等于报废了?按照“文件”的说法,既然过不久模拟电视信号不给你送了,一个人家当然不可能既收到模拟信号又收到数字信号的。
各地“数字化电视”的具体推销过程是:首先造舆论;接下来分批分片通过社区委员会(居委会)张贴“通知”,完全是不由分说的政府口气;然后在预告的几天内免费发一只机顶盒,居民凭“有线电视开户证”领到机顶盒之后随即有工人上门接线;一只不够需要买机顶盒的一律到指定的点购买(南京统一价格是680元/只)。上门安装的工人说:机顶盒品牌、质量、收看效果有“来去”。专家说国内几十个生产机顶盒的厂家,真正技术含量高的很少,大多造价很便宜。“通知”上既没有告知指定的机顶盒技术性能有何特点,也没有说明(不仅是)机顶盒出了问题,有何后续服务、有无保修期。
在一些省会城市,哪怕那里早已宣称要依法治市,人们也还是见到了政企不分的“数字化电视运动”。具体推行中连个“霸王合同”都没有,只是含糊其辞、暧昧支吾地让媒体“变相行文”,并不见消息发布的主体是谁,更没见到商家的真面目:到底是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一个临时机构,还是非临时的官商(某某电视台的有线电视公司),抑或非垄断的运营商?市民们都无从知晓,只是被严肃告知:国家已经决定到2015年将不再发送模拟电视信号、XX市必须在2007年底完成数字化电视工程、美国日本都将在2006年完成数字化电视……那“舆论”是很有些逼人的:“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已经在制作、播出、传输环节实现了数字化,但是,用户的模拟接受端已经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瓶颈。”(5月25日《金陵晚报》A5版;以下引文出处同)——这是不是说仅仅因为用户的电视机只能接受模拟信号,使得传输来的数字化信号也只能呈现为模拟信号?不无矛盾、含混的说法是:“到2015年我们将停播模拟电视”;“在一个地区同时提供模拟和数字两种信号,很难保证信号质量”。——什么叫“很难保证信号质量”?是很难保证两种信号质量,还是一种信号质量也不能保证?至少2015年之前两种信号在同一信道的并行传播是必然的,难道从此后的9年居民将在“很难”中看电视?
宣传舆论的暗示显然是指向不准备使用机顶盒,只打算在不远的将来购买真正的数字化电视机的用户的。暗示是:如果不接收机顶盒带动的数字化电视服务,你家的电视机行将成为废物。而这可不是个别地方电视公司的意志,而是国家的意志!当然,宣传性广告允诺的回报不无诱人之处,例如“显示完全数字化的系统,在技术上可以达到同时播出(什么叫“同时播出”?——引者)500套节目的容量”;配置了机顶盒的电视机能“免费收看60套公共数字电视节目和公共服务信息”(除电子政务外现在的模拟电视不是都有了吗?——引者);“视频点播业务每年还引进2000部电影和5000集电视连续剧”(内容、品味如何已经从加密服务感受到了——引者)……不能说是虚假广告,但措辞多含混,不必是专家就能想到机顶盒究竟能带来怎样的鸡肋。
不管欧美日本等法治社会,可能不可能行政化地推行数字化电视工程(我当然不相信),也不知道曾三令五申要严肃行政许可制度的政府,是否真正准备出台终结模拟电视的时间表(我当然不敢相信“政府准备出台电视机7年强制报废规定”之类的传闻)。有一点我是知道的:目前的光纤线路,足够数字、模拟信号并行不悖,还能够同时满足上网、打电话的需要。懂得节约的国家所实现了的著名的互联互通,就是这样的。事实上,例如南京这一年来,就是两种电视信号在一根线上同时传送的,所谓将来不能保证信号质量的说辞分明有了讹诈的意思。
数字化信息传输,至少在终端解码方面现在还有一些技术难题。这情形与10年前“大哥大”之于无线通信相似。此所以市面上的“数字化电视机”,不能得到严肃专家认同的缘由。这样,如火如荼的数字化电视运动,究竟有多少技术根据呢?同一个有线电视,不久前刚刚以“高清晰”的卖点推出了加密收费项目,紧接着又以机顶盒来带动新一轮“数字化电视”,让人觉得没有机顶盒的“高清晰”是注了混水的。假定机顶盒能带来真正的“高清晰”,已经接受加密服务的家庭该如何取舍?将来有了真正的不需要另置机顶盒的数字化电视机,现在的数字化电视运动是不是在纵容浪费资源的机顶盒生产?
正像无绳辅机和小灵通相对于手机(不是“大哥大”了)是一个过渡产品一样,机顶盒对于真正的数字化电视机,只能是一个过渡性部件。不料想西方不亮东方亮,一个小小的盒子居然弄出来一个中国数字化传媒大市场。这对增长或许不是坏事,但对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节约型发展,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首先,有志于数字化电视技术的企业,在引进或者开发、投资方面多了一层顾虑:那小盒子会不会延缓消费者购买数字化电视机的愿望,甚至扭曲数字化电视市场呢?往民族产业的大处说也无不可:这是不是人为增加了一道本土电视机产业升级的瓶颈?
其次,机顶盒虽小,相关垄断机构的一些收费项目之毛,却实实在在有了一张可以依赖的皮。现在轰轰烈烈发放、销售机顶盒的各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数字化电视工程指挥部”,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商家运营策略”:免费发放一户一机一只“基本型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需要第二只则掏钱购买;然后做足附加收费服务。什么叫做足?好比固定电话,程控机本来都能自动提供来电显示、留言、三方通话等等服务,普通电话机当然也都能吃得下这些服务,但是垄断运营商人为分解了程控机的功能,只给你开通“基本功能”,即便你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也可以很便宜)的电话机,它也首先只是一只简单接打电话的“基本型电话机”。要享受所谓“非基本服务”吗?对不起,一个个申请交费吧。机顶盒有技术功能上的差异,但决本“基本型”与“非基本型”之分,垄断商人为分解小盒子的服务功能,无非是为了显示垄断利润的“合理性”。就算是政府经商不违法,怎样做一个少一点神秘的商人呢?例如,能否与机顶盒用户签一份合约?如果不能或者不肯给用户留下白纸黑字的承诺,那能不能举行听政会?
我不反对机顶盒的行销,但我反对将市场寿命必然短暂的机顶盒,当作行政性推行“数字化电视”的工具。20多年来,有这样一种浪费型增长战略:明明外面有全自动洗衣机了,我们却要从单缸的开始。我希望国内的低技术含量机顶盒生产,不会受到非理性激励。
我国的电视说什么都还是靠纳税人的钱办起来的公共电视。公共电视不能拿纳税人开涮。如果公共电视台靠了公共财政投资,获得可观的广告收入、赞助之后,能够回馈公众,例如让公众免费收看电视,不论内容如何,也不论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总是区分了荣耻、多少体现了公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