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界今年最大的新闻,应该是《财经》杂志的人事大地震了。包括总编辑胡舒立与副总编辑戴小京离开《财经》另谋出路。根据最新的报导,离开《财经》的胡舒立团队远不止此前所说的60人,加上各地的记者站,整个采编团队应该有140多人,再加上已率先离职的经营团队,总共涉及近200人。
图片:《财经》杂志(封面照)
人们并不太关心《财经》的未来动向,却关心胡舒立团队未来的发展,因为《财经》的品牌是胡舒立与她的团队打造出来的。基本团队的离开,留下的《财经》已是空壳,未来《财经》是进步还是退步且不论,肯定与原先的“灵魂”有不同。至于胡舒立未来的发展,有消息说,她将出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著书立说培养未来接班人当然重要,但是以中国媒体目前的情况,看来如果她退到“二线”,难免使人失望。因为中国的新闻自由目前处于“肉搏”阶段,在“党禁”毫无松绑可能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逐步突围,发挥制衡权力的作用,责任更加重大。胡舒立的特殊经验,应该在“前线”才可以发挥更大效果。即使培养接班人,在战斗中培养,才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接班人。
胡舒立创办《财经》,有十一年的历史,这十一年中,她得到“中国的良心”、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的称号。“良心”,指的是她不畏权势恐吓、不受利益诱惑,追求公义的风格,自然而然就成为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了。其实何止证券界,有人把她当作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因为她的作为,被影响到的,已经不止金融证券界,而是波及政界。然而这不能怪她“捞过界”,而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导致的中国权力经济,没有可以离开政治权力的纯粹市场经济。
十一年的《财经》杂志,在我有三次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次是2000年10月《财经》发表的《基金黑幕》,在全国引起轰动。其后不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中国股市是一个赌场,可以说也是一个呼应。即使是先进的西方国家,股市也有不少黑幕,何况中国这个“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股市,这个用“社会主义”帽子来掩盖权力干预市场、用权力掠取经济利益的股市。也只有这样无情的揭露,才能稍稍阻吓权力集团对小投资者的掠夺,才能迫使当权者进行若干改革来改进中国的股市。但是一直到现在,政府及某些利益集团对股市的操纵,仍然斑斑可见。
2003年,SARS在中国爆发。“南方都市报”因为率先披露,三位高层先后以贪污罪入狱。当时严密的新闻封锁,《财经》记者要走到香港看见人人戴口罩才发觉事态有异,经过调查才对SARS进行连载的报导。但也因此触及红线,被迫停止。
2007年1月,《财经》报导山东最大国有企业鲁能被北京一家公司吞并,流失约7百亿人民币的资产。最后这项并购被制止。然而事件又触及到曾庆红、王乐泉、俞正声3名高层大员的子女。因此是《财经》创刊以来闯出最大的祸事,网站被迫要删除这篇报导。
从此,有人说,《财经》越来越“主流”了。也就是很少再触怒当权者。例如2008年的四川地震,虽然《财经》也迅速的去采访,但是没有太深度的报导,否则胡舒立可能像黄琦或谭作人那样被捕,或像艾未未那样被打。
然而以《财经》的媒体身分,或者可以不必被捕,不必被打,可是胡舒立团队的离开,也许是另一种惩罚的方式。不论怎样,《财经》能够坚持11年,与胡舒立打“擦边球”的智慧,以及灵活的在不同权力集团之间的空间里运作,是分不开的。只是中国政治的倒退,空间越来越小,最后还是要出走。
更多的报导说胡舒立与她的团队会创办新的财经杂志,地点在浙江。这可能与浙江前省委书记,如今贵为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有关。然而只要还没有最后确定,还是会有变数,因为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不会乐意见到真正的独立媒体,或不敢得罪庞大的特权集团。
在曲折的前进道路上,有时候必须做适当的退却,但是作为中国的良心,我还是衷心的期望胡舒立坚持在媒体的第一线战场。同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要记住“中国人民”这四个大字,不要辜负中国人民对他们团队的期望。今年5月我给台湾政治大学的同学介绍中国的媒体时,也把胡舒立作为目前中国媒体人的典范。尤其在香港与台湾的媒体日益“中国化”,甚至中国政府也背弃举办北京奥运所作新闻自由的承诺,还要收购西方媒体使之沦为共产党喉舌的时候,只有中国媒体自身的进步,才能阻止这种倒退的现象。为此,我要大喊:胡舒立,加油!当然,不止是她个人,而是整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