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文新闻界2009年的一件大事,是在海内外同行中有相当影响力的美国多维网被收购,其控股公司美国多维媒体公司易主,原创办人和一群股东在辛苦经营了十年之后悄然离场或保留少量股份,而新的控制人则是拥有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0250)和南海控股有限公司(0680)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的香港商人于品海。
于品海被揭隐瞒在加拿大犯罪坐监记录
海外媒体人和海外华人包括不少两岸四地的读者,对这个于品海先生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新的掌门人,由于其掌握的媒体涉及公众利益,涉及读者或用户权益的保障,更因为这项收购的关联企业属于上市公司,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全球华人尤其是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读者,有必要对这位于品海先生的前世今生以及所作所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事实上,如果在香港提起《明报》集团以及这个集团前主人曾经发生的风波,大家对这个于品海就不会觉得陌生了。于品海曾经是这家香港著名媒体的董事局主席,但却因为被媒体揭发瞒报早年在加拿大的犯罪记录,违反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有关条例,有关事件曾轰动了整个香港,于品海因而不得不被迫辞去时任香港报业公会主席的职务,更必须辞去担任的上市公司有关职务,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香港《明报》也因为其经营不善的原因面临财务困境。
于品海是在1992年2月,从金庸(查良镛)手里接过鼎盛时期《明报》的控股权,并在1993年4月1日,取代查良镛出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此宣告查良镛主政《明报》的年代结束。1994年1月1日,查良镛辞去名誉主席职位,而从金庸离开的这一天开始,香港“《明报》已经不再是查良镛的《明报》”,而是于品海主持下的《明报》。
于品海满怀雄心接下香港《明报》之后,要开始筹建他的传媒帝国,花巨资创建了《现代日报》和传讯电视,但都很不顺畅,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更让他难堪的是,香港媒体在不久之后发现他早年的犯罪记录,而且没有按照香港上市公司有关条例要求进行申报,涉嫌瞒报。事缘1994年10月10日,《香港經濟日報》记者黎佩儿在该报登载了一篇独家報道,揭露于品海曾於1979年在加拿大讀書期間,冒用他人支票及信用卡,涉及款项4600加元,並且無牌非法藏有槍械,被判入獄4個月。
总编等三人被于品海骂了一个多小时
这一丑闻爆发之后,于品海担任主席的《明报》面临着是否登载有关新闻的抉择,却因此遭到于品海的责骂。不久前,当时《明报》的总编辑张健波在庆祝《明报》创刊五十周年时曾撰文,回顾了当年的这一经过。
张健波表示,那一年10月10日,《經濟日報》是在第9版刊出新聞,而(翌日)《明報》則是登在A2版,“我們當天其實是把這個故事放在第一個新聞版面。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如果于品海不是我們的老闆,如果是其他人,我們會怎麼做。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
张健波回忆,《明报》又在之后的(1994年)10月20日,除了在报纸直頭的位置,報道報業公會議決下,于品海辭去報業公會主席一職的消息,並發表了一篇題為《嚴以律己捍衛公信》的社評.
但之后发生的情况令这位香港资深报人记忆犹新。他在有关的文章中表示,那一天雖已是秋天,“但明報內部卻像暴風雨前夕,非常悶熱。當天下午返回報社,編輯部三頭馬車(總編輯董橋、副總編輯馮成章和我)立即被大老闆于品海召見,在那個可以俯覽美麗海景的主席辦公室,我們被于老闆罵了一個多小時”。
张健波说:“當時,我是執行總編輯,負責具體編務,遂向于老闆解釋,整個採訪編輯寫社評的過程,都是按新聞規律辦事;明報是社會公器,要扮演watchdog(监督者或看家狗)的角色,是其是,非其非,不理新聞的主角是否明報老闆都應該這樣做。語音剛完,于老闆即罵我們是mad dog(疯狗),是連主人都不認得的癲狗。”
编辑部管理层提出收购筹款救报
“我向于品海解釋,他是明企大股東,擁有超過一億股明企股票,如果我們不秉公辦理,明報公信力受損的話,股價每下跌一元,他便損失逾億元(當時明企每股約5元);因此,他不但不應該責罵我們,反而應該讚賞我們。這是我相信的道理,但亦作了最壞的打算,做得出批評老闆的事,就預了被炒;所以,”于品海事件“後得以留在明報,每一天都是bonus.若非遇到一個有量度的老闆,又怎容得下這樣的伙記?”
于品海经历了这场风波,1995年,终于在入主《明报》两年多之后,因財政出现問題而要出售明報,將明報推向了另一场危機,使得明報又要面對另一次易主的轉變。为避免明報落入他人之手,改变明报的办报方针,张健波于是与编辑部另外同仁共4人,向于品海提出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层收购)。“我們一方面四出尋找財源,對象包括一位我們非常尊敬的報業主;另方面,準備將自住物業也賣掉,籌款救報”。终于,在“奔波幾個月後,明企股權名花有主,落入第三代大股東張曉卿之手”。
其实,于品海在失去《明报》之后,并没有放弃他从事传媒,构建传媒王国的理想,一有机会,就想卷土重来。这一次,终于在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对美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下,看准美国华文的多维媒体公司,其旗下公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之后,成了这家支撑了十年的中文媒体的控股股东。
读者发现多维网内容变质
以多维新闻网为核心的美国多维媒体公司,是在1999年由旅居美国的华人何频等人在美国纽约创办。当时,在科网热的大气候下,多维网一炮而红,获得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科网泡沫最高峰时,据称曾有人出价数千万美元收购,但可能是创办股东希望卖更好的价格,结果错失了一个卖出好价钱的机会。之后科网泡沫破灭,多维网就这样继续经营下来,并陆续衍生出类似《多维时报》《多维周刊》等系列报刊等文化产品。
多年来,美国多维网在何频的主持下,秉持客观多元的方针,逐步成长壮大,成了海外中文网站的佼佼者,成了不少华文媒体工作者、文化界人士、政府官员和各个领域知识分子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之一。香港《明报》、《苹果日报》、《亚洲周刊》和凤凰卫视等不少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每天都是多维新闻网的忠实读者,中国内地不少知识分子和官员,更不惜冒险“翻墙(防火墙)”阅读多维网的新闻内容。
但是,从09年9月份开始,这些媒体人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多维新闻网的内容改变了,最后连板式也彻底与之前不一样。香港《亚洲周刊》一位资深编辑甚至表示:“多维网的内容好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都不看了。”他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凤凰卫视一位资深评论员过去是每天上多维新闻网,但现在“已经不怎么上去浏览了”。
部分铁杆粉丝和博客声明搬家
其实,不但这些原来的忠实读者不再看多维网,连美国多维网的创办人何频也声称现在也极少看多维网了。他12月20日在明镜网与网友的交流中明白表示:“我至今仍是多維媒體股東,但我的確早不管日常運作了,几個月沒看過多維月刊、多維時報了,多維网也看得极少。”
读者很明显看到了多维新闻网的变化,于是,各种各样的说法到处流传,包括有传言称有北京外宣经费在背后支持这项收购,是北京当局“大外宣”的组成部分。多维月刊曾为此向北京有关权威人士求证,但回答不是“不清楚”,就是“可能性不大吧”。传播学者毕研韬在《多维新闻网易主的警示》一文中表示,多维的易主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议论,多维原来的部分铁杆粉丝和博客声明搬家,当然,部分网友仍持观望态度,更多网友对多维易主尚不知情。也难怪,主张信息透明的《多维网》并未披露足够信息,引发猜测也是情理之中的。
他说:“有人把多维易主置于中国‘大外宣’的语境下解读,这对于《多维网》的杀伤力可想而知。只是在下好奇,新东家在购买之前对此是否有公关预案?虽然新多维刚开始时还保留了原来的版面风格,但很多网民(包括笔者)已经察觉到多维的诸多变化。”
他认为,过去的《多维网》公信力是建立在全面、中立、及时的编辑原则上的。有人总结说,“不干涉”是《多维网》的核心价值之一。新多维能否坚持原来的编辑方针?这决定着《多维网》的生命力,海内外很多网友都在拭目以待。“在下相信新东家洞悉海外的媒介生态。在下同样相信,如果把国内的新闻理念照搬过去,《多维网》必将名存实亡。正因为如此,在下之前曾多次强调,在传播实践中,技术正确和政治正确同等重要”。
多维网编辑大本营已转北京
据美国多维媒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于品海是以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收购美国多维媒体的,“但没有收购全部的股份,只是拥有控股地位”,原美国多维媒体公司的不少股东,至今还持有部分原先的股权。
据这位人士透露,美国多维网的地址虽然还在纽约长岛的大颈(Great Neck),但原来旧班底不少重要的编采人员都已经离开,这位原来多维高层表示,被收购之后的多维网,“編輯大本營已经转到北京”,“总部在京,养了几十个采编”,办公地点就与中国数码在一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