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是沉闷中国舞台上的作秀季,体制内诸多高官或前高官做出了诸多有意思的政治表达,惹得舆论纷纷猜测其背后意图,成就了某种浮躁的政治氛围,似乎某个新的政治变局正在等待揭幕。

这些政治话语中,以温家宝深圳讲话最有代表性,温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并断言:“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死路一条”。

如何解读温家宝的讲话,民间呈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性,很多民间意见领袖对温家宝的讲话,已经有了审美疲劳,认为温只是在目前的政治局中扮演相对开明的角色,是一位善于表演的“影帝”。胡温在任八年,客观上中国的人权和政治发展并没有改善,刘晓波、刘贤斌等政治犯的先后入狱,就是最鲜明的证据。也有部分自由派人士肯定温家宝讲话所展示出来的政治愿景和他反复倡导的政治变革的主张,认为这种倡导会推动公众观念的变化,为政治变革积蓄能量。只是由于目前党国体制盘根错节的权力纠葛,使得温家宝没有能力展开实质性的政治变革。

胡锦涛9月6日在深圳的讲话可以让这种猜测划上休止符。胡总书记老调重弹,试图以社会主义民主等等包含意识形态腐朽味道的话语来消解温家宝讲话形成的冲击波,其对未来政治的阐述没有任何新意。如果胡的讲话是有权威和代表性的话,就意味着中共未来政治愿景和民间所主张的未来政治愿景(其中以《零八宪章》最具代表性)其实是各说各话,中共并没有任何意愿打破权力垄断,放开政治竞争。因此,哪怕中共真诚的推动政治改革,那和民间要求的也是南辕北辙。在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社会除了需要在技术层面关注中共体制的变革信号,其实不应再把希望寄托于中共执政集团。

当下的中国政治生态中,虽然表面上党国的体量依旧庞大,掌控着所有国家机器和巨额政经资源,但是由于利益格局与意识形态的制约,使得党国的政治特征整体上是保守性和防御性的,党国不可能实现自我再造,凤凰涅槃。政治变革的动能唯有来自民间,公民才是政治的主体。正在逐步成长的公民社会,表面上看似一盘散沙,缺乏组织力量,缺乏很多关键资源,但是受益于经济自由化和观念多元化的进程,公民社会毕竟已经脱离党国体制逐渐成长壮大,公民权利与公民权力(张辉语)的确立和扩展已经构成了一个基本场域,约束着公共权力的边界,催化着新的政治动因。风起于清萍之末,很多来自一个个公民个体与群体的动议,比如设立政治特区,废除劳教制度,释放政治犯,推进县域直选,为八九民主运动正名等等,这些动议未必都很完整系统,动议之间也未必都相互呼应, 但是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它们都在公民社会这个场域里不断发酵,不断获得特定社会力量的背书,获取新的动能,从而形成真正的社会压力。如果把党国体制比作一个堤坝,那么公民社会自主生成的这些动议就像一股股波浪,不断地冲击着这个堤坝。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堤坝的崩溃之日,但是扎根于公民社会,不断的壮大“波浪”的力量,这是公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