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近两年全中国最红的社会学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他骂过很多官员,却有越来越多的官员请他去讲课。他忙得像个陀螺一样。CFP供图

于建嵘给广州官员上课,他曾说过:请我去讲课的人最好别后悔

一说当官,一说有钱,老百姓的心中怒火丛生,不需要事实,不需要理由。

将来搞拆迁的时候别冲在最前面,冲不得,我告诉你,死了白死,没必要。实在领导让你冲,你就冲两步摔一跤,(对他说)实在没办法了。

6月1日早上8点,广州市黄埔区,烈日当空,气温飙升。

当天,黄埔区政法委组织了一场讲座,台下坐满了公安、检察院、法院、维稳办公室的200多个干部。

课还没上,官员们开始在台下窸窸窣窣地议论。听课前,他们中就有人提前做了心理准备,坐等来人“开骂”。

官员们等的人叫于建嵘,这个近两年全中国最红的社会学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他在全国各地开讲座,给官员讲政治,讲到激动处,他指着讲台下的官员,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不要强拆,否则被打死了都是白死!”

此时,于建嵘在黄埔区的山水时尚连锁酒店匆匆吃完早饭,他背着一个巨大的背囊,抬头眯眼看了一下太阳,两只镜片上汗气朦胧。

“上午在黄埔讲,下午要赶到中山市讲,昨天还给省检察院讲了一天的课。”几分钟后,精力过人的他就被黄埔区政法委政工办的人接到了上课的地方,这堂课内容是,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冲突。

去年,他到全国各地给官员们上了几百场课,今年的场次更加密集。

●谈社会矛盾

“一说当官,一说有钱,老百姓心中就怒火丛生”

9点整,于建嵘开坛授课。

他站在讲台上,一身白色黑条纹衬衫,黑框眼镜,有几缕头发被汗水打湿了,贴在前额上。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上课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提醒你们啊,不要……”

于建嵘谈河北李刚时总结:“目前的某些社会矛盾加剧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一说当官,一说有钱,老百姓的心中怒火丛生,不需要事实,不需要理由。我提醒你们,如果你们自己遇到什么事,千万别亮身份。”

他又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的香烟门为例说,现代科技已经解构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兄弟,你实在要抽好烟,记得换个便宜的烟盒子,免得像周久耕被人肉搜索了;当然,最好也不要写日记。”

“现在的人都不经查啊,一查一个准。”话音刚落,台下一片爆笑。

●谈拆迁

“领导让你冲,你就冲两步摔一跤,对他说,我实在没办法了”

于建嵘说自己明确反对强拆。

他提醒台下的官员:“将来搞拆迁的时候别冲在最前面,冲不得,我告诉你,死了白死,没必要。现在官民冲突死了的官,就得挨全国网友的骂,政府连追认个烈士都偷偷摸摸的。实在领导让你冲,你就冲两步摔一跤,(对他说)实在没办法了。”台下有摇头叹息的,有大笑的。

在讲维稳时,他说,现在中国的维稳方式就是不停地给地方施加压力,“排查、稳控、人盯人盯死他,呵呵,你们的那几个办法我都知道。”他指着台下的干部们,很多干部不好意思地笑。

●谈参选

“为人民群众参选撑腰,不要去打击他们”

于建嵘也支持人民群众参选人大代表。

他给官员们吹风:“我希望你们为人民群众参选撑腰,不要去打击他们,他们越多人选就表示他们越尊重人民代表,对这个体制更有好处。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叫让选票拆除炸弹,让选票去除自焚。”于建嵘总结时大手一挥。

在前一天给广东省检察长们讲课时,他批评了现在严重的选择性执法问题。他说:“公民为维权包围了政府,司法部门会按治安处罚法甚至刑法进行处罚。但请问,公安机关什么时候按游行示威法批准过公民游行示威了?”

顿了一下,他又说,“检察官应坚守法律,追究不作为官员的责任。”

●“另类”讲师

“请我去的人最好搞清楚,免得后悔”

于建嵘的课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接受的。他讲课惹恼万载县县委书记陈晓平的事情曾红透网络。

去年11月1日,江西省万载县的县委请于建嵘去给干部们讲课。于建嵘到万载之前,就学习过这位书记的一个讲话,对陈晓平已有些看法。陈晓平曾经说:“今后凡是到北京反映情况的,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上课期间,于建嵘提醒干部们不要拆农民的房子,不要去抓农民。坐在下面县委书记陈晓平哪里料到于建嵘会讲这个,当时脸色就沉了下去。

中午吃饭时,俩人邻座。

菜还没上,陈晓平对于建嵘说:“于老师,你今天讲得很生动,但你这样对我的工作不利。我把村一级的干部都通知来啦。我说怎么呢?你要大家不要去搞强拆,他们不拆,我的任务怎么完成?”

于建嵘说:“你一个小县城要搞23平方公里开发区,老百姓一上访就得劳教判刑,没有这个道理。宁愿慢一点,没关系……”陈晓平更生气,把桌子一推说,“没有我们这么干,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

因为受万载县公安局长邀请,于建嵘为了顾全局长面子,打了个哈哈:“你们菜都没上,我怎么知道吃什么。”陈晓平见他开玩笑,再次一拍桌子。第三次拍的时候,于建嵘的火爆脾气一涌:“去你奶奶的,老子不吃了,你这种鸟人没有资格和我吃饭。”把桌子一推走了。请于建嵘来的公安局长很紧张,跟着跑出来想拦住于,也被于甩开。

回到宾馆里,余怒未消的于建嵘将事情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这条短短的微博引发了极大关注。转发近四千次。

“没有我们这么干,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这句雷语顿时爆红。网友纷纷说,这句话必须当选年度官员语录。

4天后,于建嵘接到江苏某地组织部长的电话,说他的书记希望于去给六百名党政干部讲政治。于建嵘专门问对方看过万载的报道没有?强调自己讲的是“另类政治”。

组织部长说,书记好像提到过你的书,但江西万载的事不知道书记知道不知道。于建嵘马上说:“那你先搞清楚,免得我讲后,你们后悔。”

●悲情讲师

“您讲的都对,可我们没有办法,不得不去做那些不对的事”

事实上,万载县事件并未影响官员邀请于建嵘讲课的热情,邀请函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于是于建嵘整日飞来飞去,忙得陀螺一样。

一些官员听完后,觉得获益匪浅。去年10月10日,于建嵘在给江西所有的公安局长讲课时说:“你们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送精神病医院,会有报应的。”有局长站起来鼓掌。

还有听过课的学生专程到北京拜访于建嵘。他向于建嵘诉苦:“老师,现在我们这些公检法成了弱势群体。我来看您,都不敢开警车。现在老百姓只要看到是警车,一点小事就会围过来叫骂甚至砸车。”

但并不是每次上课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去年11月26日,于建嵘在北大给五十多个乡党委书记讲了一天的课。他们听得很认真,也很激动,不时鼓掌。可课后,有几位书记说:“您讲的都很对,可我们没有办法,不得不去做那些不对的事啊。我们甚至怕您到我们那里去,怕您知道我们做的事后骂我们。”于建嵘听了之后,感觉到累。

在一次访谈中,于建嵘说,“如果考评机制不变,土地价值评估权力不转移,我去当县长也要搞强拆。”

当晚,于建嵘在北京西客站发了一条微博。

按照计划,他要坐当晚的火车去山东演讲。“我真不想去了,不只是因为累,而是越来越感到这种演讲的效果太有限了。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要想让他们不去强拆老百姓房子占农民的土地真的太难了。可不去讲,还有什么办法呢?除了不停呼吁外,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啊。”

那晚他累了,是真的心累。不过,最后他还上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如何让沉没的声音有序地发出来”

程方(化名),黄埔区一个政法干部。

那天听于建嵘教授讲课,台下,他认真地听,将精辟之语记在笔记本上,还用手机录下了于建嵘的声音。

课上,于建嵘播放一些热点视频,当视频放到老百姓在混乱中徒手与警方发生冲突时,台下一片死寂,程方忍不住转过头对记者说:“我眼眶湿了。”

课后与同事们谈听课感受时,程方说:“看得心里酸酸的……”

程方第一次听说并关注于建嵘,是源于去年网络上报道他与万载县县委书记饭桌上话不投机,拂袖离去一事。

在程方的印象中,于建嵘这个人很“牛”,像一条硬汉。

听完他讲课,程方觉得他虽有湖南人血性直爽的特质,但没想象中那么激愤,讲到激动时能转个弯儿,插科打诨,逗得学员们呵呵笑,缓和凝重的氛围。

“他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本色的知识分子。”程方总结。

听课评价

“他的课不遮遮掩掩”

这并不是程方第一次听维稳主题的课了。

他参加的黄埔区党校主题班,无论是局级还是科级,每班必讲,另外程方还曾到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大学进修班上课,也讲维稳。

但于建嵘跟其他人讲的都不一样。

“他的课都是第一手热点事件材料,特别是视频,比较翔实,让人触目惊心,很多事例都是他亲身‘抗争’的实践,真实感强;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深度比较到位,分析深层次原因时不遮遮掩掩。”

那天,程方身边听了于建嵘讲课的很多干警都很有感触,觉得于建嵘对基层的情况比较了解,对社会管理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时不时还能解读出一些比较精妙的话语来。

课后,程方还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日记。

日记

“昨天,区委政法委邀请于建嵘教授来黄埔区给政法干警授课,讲解社会热点事件。于教授的讲课运用多媒体把丰富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视频、话语是我们此前未曾见过、听过的,有的甚至让我看得不寒而栗。

于教授围绕这些鲜活事例,简要分析了发生这些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并夹带一些诙谐语句阐述他的观点。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时有发生,有社会管理体制落后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原因,也有基层政府管理服务不尽人意的问题,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天花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是指一些干部和官员晋升空间不大,使一些公务员进取精神缺失,工作上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机械地遵从领导,成了指哪到哪、出工不出功的工具,更谈不上什么有创新工作方法的动力,更有甚者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其实,在基层的一些工作中,只要我们能够在执行上级的决策或指示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主动点、扎实点,面向群众时态度温和一点,倾听居民意见时诚恳点,化解矛盾时细致点、耐心点,特别是学习和领会中央的有关政策深刻点,法治意识强点,法律知识多点就肯定会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于教授说的“选票拆除炸弹”我非常赞同,当前社会管理中如何让“沉没的声音”有序地发出来,我认为当下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鼓励和支持普通民众参选基层人大代表,让一些在现实无法公开表达,进而“不有序表达”的声音,到体制内来,有序地表达并予以合理吸收,而不是无序地在互联网泄愤或是在某些突发事件中泄愤。

诚然,这样的做法,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时不适应,总比暴发泄愤事件的伤害要小。

不过,于教授一味反对强拆的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真正的公众利益,经过法定程序和妥善的补偿,有些强拆是必要的。下课后,我还专门和于老师聊了一下。我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蛮拆”而不是“强拆”。

蛮拆,是不计社会后果之拆;而强拆应是充分考虑社会效果的必要之拆。

对话于建嵘

很多官员从个人角度同意我

我讲的都是实在话、心里话

新快报:你经常在给官员上课时“骂”官员,比如说:“拆迁别冲在前面,否则死了都白死。”那为什么各地官员们还要去找你讲课?

于建嵘:因为他们需要学习,他们也希望通过我了解老百姓的想法,他们也怕强拆的时候被人打死嘛(笑)。而且很多官员从个人角度是很同意我的说法的。

新快报:你明确反对强拆,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望,而同时你又能获得官方认可,频频被邀请讲座,你觉得原因何在?

于建嵘:因为我讲的很多是实在话、心里话,而且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所谓官方也是由个人组成的,许多官员个人很认可我的说法,我的很多观点他们也接受。官员也意识到,现在的各种社会矛盾需要解决。

非要你去拆,你就消极应对

新快报:希望你的讲座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于建嵘:(笑)我希望他们能把我的讲座听完,不离场。中途也没人打瞌睡。

新快报:在实际操作中,强拆的命令往往是由上级传达到下级,你的讲座是否真能对强拆起到抵制作用?

于建嵘:这个也正是困难所在。但我还是要和他们讲,让他们再和他们的上级领导讲。我还得说,所谓的体制也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往往将所有的困难都归结到体制上面。我就和他们讲,如果真的意识到强拆的危害,领导下达的命令可以消极抵抗,强拆不要冲在最前面嘛,领导硬让自己上,就摔一跤,然后跑不动。(笑)不能明确的反对,但心里知道这么(强拆)做不对,消极地应对还是可以的。

新快报:听课的官员中应该还是有官员反对你的说法的,比如万载县的县委书记。这样态度的官员多吗?

于建嵘:我讲了几百次课,像他那样的还只有一个。不过,也有听了之后不高兴、嗤之以鼻的。我不管,还是照我的讲。

当参选顾问是为了观察

新快报:你宣布做李承鹏、仝宇鹏、夏商、程萍四人参选人大代表的顾问,目前是否开始一些专门的工作?

于建嵘:我主要是提一些建议,让他们能够依法地参选,我昨天还和李承鹏聊了很多。

新快报:你选择了四个人,作为他们的顾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者标准?

于建嵘:有好多人都请我去做顾问,有一些不太认真,什么准备没有,不靠谱。我筛选过的,这四个人身份差异都比较大,李承鹏是作家。仝宇鹏是大学教授,夏商是商人,程萍是维权人士。各种不同身份的参选者便于我做调查。

新快报:你的工作之一就是做社会调查,你是不是将做参选顾问作为你社会调查的一部分?

于建嵘:应该说这是观察。

新快报:你之前在北京讲课时说:“本人无党天派,只议政,不参政,绝不从政,”如今有很多网民都希望您亲自参选人大代表,而您选择了只做参选顾问,为什么?

于建嵘:我要是去参选了,反而失去了话语权,很多东西我都不方便发表评论了,我是一个学者。

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快报:你除了做调查、讲座之外,还要大量接待上访群众的投诉,你在微博上也表达过无力之感,你现在找到了解决办法没?

于建嵘:我的确感到很无奈,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但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了,还会坚持下去,至少让他们有个地方说话,也会把一些内容写上微博,看对他们有没有帮助。

新快报:你觉得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

于建嵘:维护公民的法定权利,建立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支持人民群众参选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