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张艺谋在取自历史真实的《金陵十三钗》这样主题严肃的电影制作中,也会落入时下中国流行的情色俗套,不停地在他的剧情里无聊地点缀进裸露加暗示性爱的镜头。本来,该片完全可以在他手下演绎成一部类似于《幸德勒的名单》那样令中外观众都难以忘怀的战争片,可惜张艺谋却改不了他一贯以华丽和俗艳来吸引眼球的那一套,尽管刻意要模仿西方战争片中那些血腥和特效的电影技巧,但并没有给很多早已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观众们带来多少视觉冲击力,虽然张艺谋这次的确卯足了劲冲着美国的奥斯卡奖而去,钱也砸了史无前例的6亿之多,人也请了好莱坞的名角,但一出笼竟很快让国人大失所望,当然也令奥斯卡评委感到了无生趣。看来去过美国多次的“张导”,并没下足工夫深入了解美国人对战争和历史的态度。
在好莱坞或欧洲的一些战争电影中,通常都是把厌战或对高层的批判作为贯穿电影永恒的主题,而不是像《金陵十三钗》这样纯粹从描写战争场面的技术性镜头外加挑逗情色神经的暗示技巧来渲染血腥和情欲,而不是像西方的战争片中升华可贵的“人性”或批判“国家战争观”。
许多优秀的西方战争片导演大多会主动绕开主流政治上的大是大非,而着意从角色的思想行为入手进行深层挖掘,从而以“人性化”思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摧残,以达到反思战争、凸显人性和对政府进行批判的独立思考。如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等。而《金陵十三钗》里面,则看不到除了南京大屠杀的部分血腥场面之外还有更深刻的人性化思考。剩下的只有片中花里胡哨的浮华和单纯的技巧性卖弄,这其实也是张艺谋一直以来虚荣的一面。尽管他很想用美国似的好莱坞手段让观众产生最夺人眼球的感官冲击力,但仍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华而不实。大钱虽砸进去了,但却没能给观众留下思绪的升华,看完后,脑子仍是空空一片。
当我在电脑中怀着某种期待的心情看完该片后,首先想到的竟是叮嘱妻子,这部片子先不要给还未成年的孩子看。我跟妻子说,没想到张艺谋为迎合时下众多影迷们的喜好潜规则,也在这样一部主题应该严肃的历史题材里,刻意插入一些裸露的镜头。真是愚蠢的编排。毕竟这不是一般的文艺片。怎么能插入那些根本无助主题的准情色镜头呢!
一
反观本届奥斯卡奖得主——伊朗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则令人格外感到伊朗导演的朴实无华,既无意于技巧的卖弄,也不刻意铺张渲染的画面,有的只是专注于我们平常生活中再琐碎不过的现实真实。整个片子仅仅花费区区30万美元。这对于角逐世界性的电影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来说,无疑在成本上属于一场小得无足轻重的小制作,但就是这样一部毫无艺术加工和人工斧凿痕迹的平民百姓小电影,却让见惯大场面的好莱坞评委们个个由衷地折服。这却让如今动辄上亿制作费的大导演张艺谋情何以堪?
伊朗影片中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平实的手法描述了两个普通伊朗家庭的道德碰撞。纳德和西敏这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在和保姆瑞茨夫妻的不断交锋中,涉及到一个都不在场的线索谎言,前者的谎言可以保护纳德不去坐牢,不失去女儿;而后者的谎言可以顺水推舟地拿到中产的纳德因被怀疑推倒保姆瑞茨而致流产的赔款。而这,也能帮瑞茨潦倒的丈夫还清债务,重新找回穷人的一点点尊严。纳德和西敏在申诉离婚的过程中,也让女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影片里几乎所有人都在撒谎,而所有的谎又都那么被迫而无辜。你能透彻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很真诚和质朴,而好人却不得已在令人心疼地撒谎。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却无缘无故。甚至,相对于谎言的合情合理,真相反而退却了,一切取决于立场的辩证法。剧情虽极简单,却从头到尾一直紧紧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知道,看他们,有时就是在看我们自己。
最后,纳德和西敏的女儿究竟愿意跟谁?直到剧终,也没有让观众看到结局。我们看到的只有,在父母双方都到齐的离婚判决现场,不舍得离开双亲的女儿眼中,只有两行纯净的清泪在闪动,在静静地流淌着。影片就在面对法官一句紧似一句的“你决定是跟爸爸还是妈妈”的追问声中落下帷幕。高明的导演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可以想象、可以回味的空间。
影片摒弃了一切可能的煽情手段,如在《金陵十三钗》中强调的光影艺术、配乐的烘托之类。但这并不影响我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吸入最真实的伊朗现实世界。因为剧情至始至终叙述平实,细致简单,却酣畅淋漓;各种纠结,紧紧相扣,却直达人心。这与张艺谋玩得越来越熟稔的“奥运开幕式”大阵仗相比,这个片子一点也不存在“沉闷的文艺痛”或任何“理解障碍症”。正如有影评人所指出的,比较《金陵十三钗》与《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两部影片之间的异同,“看前者,耳脉嚣鸣,看后者,你听得到自己的心跳。”
由此,这两部影片,谁让人更触动?谁可以让人在影片结尾字幕已经结束后依然沉浸并深思?心中不言自明。
二
在现代电影制作手段已进入电子科技时代的今天,任何仅想依赖技巧、技术性的成功都不足以让既熟悉电影科技又具基本良知道义的评委们眼前一亮,而只有使电影尽可能回归朴实,张扬人性,才可以触动人心,也打动评委。
在角逐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部外语片中,《金陵十三钗》当之无愧是最耗资的一部,也是最刺目的一部。它捆绑着民族悲歌,历史悲情,却用一群衣衫裸露的妓女和附加带色的噱头,不必要地损伤了整个影片本该沉重的主题。反而把观众引向了偏离主题的“情色”方向,无怪乎有学者略带调侃地直指该片是在宣扬“情色爱国主义”。
近年来,随着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他便开始变得浮躁起来,看其作品愈能感受到他个人色彩的自我膨胀和日趋功利化,而这种膨胀和功利化所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他把导演创作艺术演绎成了一种排场和技巧上的中国式形式主义。当然,但凡能煽动狭隘民族主义的电影题材,凡是愿意紧随主旋律摇尾乞怜的颂歌式大制作,官方一定会调动所有资源给予充分的扶持。
张艺谋导演的片子现在是越来越“不差钱”,这也象征着当下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躁和追求虚荣的时代病症。但过于煽情的东西,肯定不会成为历史的经典,而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则绝不会仅以华丽和花哨的面目就能展现,正如《简爱》,如《肖申克的救赎》或《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作品。
虽然张艺谋本人在公开场合并没有过多地流露出十分在意他的电影能不能赢得奥斯卡金像奖,可实际上,行内人都知道他内心确是对这顶电影王国的桂冠一直梦寐以求。尽管他中后期精心打造的每一部影片都想染指这个最高奖项,但却一次次地铩羽而归。殊不知,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这应该是电影的灵魂,一部不能引起心灵悸动的电影,无论如何在光影上的热闹也注定是轻飘一现的。所以看张艺谋的电影,充其量撕裂给观众的,只是一种官能性的刺激,一种炫目的光影画面。而欠缺一种深刻的人性反思和民族个性的底蕴。这次张艺谋为什么会如此惨败给伊朗的小电影?原因即在这里。
在好莱坞或欧洲的一些战争电影中,通常都是把厌战或对高层的批判作为贯穿电影永恒的主题,而不是像《金陵十三钗》这样纯粹从描写战争场面的技术性镜头外加挑逗情色神经的暗示技巧来渲染血腥和情欲,而不是像西方的战争片中升华可贵的“人性”或批判“国家战争观”。
许多优秀的西方战争片导演大多会主动绕开主流政治上的大是大非,而着意从角色的思想行为入手进行深层挖掘,从而以“人性化”思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摧残,以达到反思战争、凸显人性和对政府进行批判的独立思考。如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等。而《金陵十三钗》里面,则看不到除了南京大屠杀的部分血腥场面之外还有更深刻的人性化思考。剩下的只有片中花里胡哨的浮华和单纯的技巧性卖弄,这其实也是张艺谋一直以来虚荣的一面。尽管他很想用美国似的好莱坞手段让观众产生最夺人眼球的感官冲击力,但仍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华而不实。大钱虽砸进去了,但却没能给观众留下思绪的升华,看完后,脑子仍是空空一片。
当我在电脑中怀着某种期待的心情看完该片后,首先想到的竟是叮嘱妻子,这部片子先不要给还未成年的孩子看。我跟妻子说,没想到张艺谋为迎合时下众多影迷们的喜好潜规则,也在这样一部主题应该严肃的历史题材里,刻意插入一些裸露的镜头。真是愚蠢的编排。毕竟这不是一般的文艺片。怎么能插入那些根本无助主题的准情色镜头呢!
一
反观本届奥斯卡奖得主——伊朗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则令人格外感到伊朗导演的朴实无华,既无意于技巧的卖弄,也不刻意铺张渲染的画面,有的只是专注于我们平常生活中再琐碎不过的现实真实。整个片子仅仅花费区区30万美元。这对于角逐世界性的电影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来说,无疑在成本上属于一场小得无足轻重的小制作,但就是这样一部毫无艺术加工和人工斧凿痕迹的平民百姓小电影,却让见惯大场面的好莱坞评委们个个由衷地折服。这却让如今动辄上亿制作费的大导演张艺谋情何以堪?
伊朗影片中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平实的手法描述了两个普通伊朗家庭的道德碰撞。纳德和西敏这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在和保姆瑞茨夫妻的不断交锋中,涉及到一个都不在场的线索谎言,前者的谎言可以保护纳德不去坐牢,不失去女儿;而后者的谎言可以顺水推舟地拿到中产的纳德因被怀疑推倒保姆瑞茨而致流产的赔款。而这,也能帮瑞茨潦倒的丈夫还清债务,重新找回穷人的一点点尊严。纳德和西敏在申诉离婚的过程中,也让女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影片里几乎所有人都在撒谎,而所有的谎又都那么被迫而无辜。你能透彻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很真诚和质朴,而好人却不得已在令人心疼地撒谎。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却无缘无故。甚至,相对于谎言的合情合理,真相反而退却了,一切取决于立场的辩证法。剧情虽极简单,却从头到尾一直紧紧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知道,看他们,有时就是在看我们自己。
最后,纳德和西敏的女儿究竟愿意跟谁?直到剧终,也没有让观众看到结局。我们看到的只有,在父母双方都到齐的离婚判决现场,不舍得离开双亲的女儿眼中,只有两行纯净的清泪在闪动,在静静地流淌着。影片就在面对法官一句紧似一句的“你决定是跟爸爸还是妈妈”的追问声中落下帷幕。高明的导演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可以想象、可以回味的空间。
影片摒弃了一切可能的煽情手段,如在《金陵十三钗》中强调的光影艺术、配乐的烘托之类。但这并不影响我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吸入最真实的伊朗现实世界。因为剧情至始至终叙述平实,细致简单,却酣畅淋漓;各种纠结,紧紧相扣,却直达人心。这与张艺谋玩得越来越熟稔的“奥运开幕式”大阵仗相比,这个片子一点也不存在“沉闷的文艺痛”或任何“理解障碍症”。正如有影评人所指出的,比较《金陵十三钗》与《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两部影片之间的异同,“看前者,耳脉嚣鸣,看后者,你听得到自己的心跳。”
由此,这两部影片,谁让人更触动?谁可以让人在影片结尾字幕已经结束后依然沉浸并深思?心中不言自明。
二
在现代电影制作手段已进入电子科技时代的今天,任何仅想依赖技巧、技术性的成功都不足以让既熟悉电影科技又具基本良知道义的评委们眼前一亮,而只有使电影尽可能回归朴实,张扬人性,才可以触动人心,也打动评委。
在角逐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部外语片中,《金陵十三钗》当之无愧是最耗资的一部,也是最刺目的一部。它捆绑着民族悲歌,历史悲情,却用一群衣衫裸露的妓女和附加带色的噱头,不必要地损伤了整个影片本该沉重的主题。反而把观众引向了偏离主题的“情色”方向,无怪乎有学者略带调侃地直指该片是在宣扬“情色爱国主义”。
近年来,随着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他便开始变得浮躁起来,看其作品愈能感受到他个人色彩的自我膨胀和日趋功利化,而这种膨胀和功利化所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他把导演创作艺术演绎成了一种排场和技巧上的中国式形式主义。当然,但凡能煽动狭隘民族主义的电影题材,凡是愿意紧随主旋律摇尾乞怜的颂歌式大制作,官方一定会调动所有资源给予充分的扶持。
张艺谋导演的片子现在是越来越“不差钱”,这也象征着当下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躁和追求虚荣的时代病症。但过于煽情的东西,肯定不会成为历史的经典,而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则绝不会仅以华丽和花哨的面目就能展现,正如《简爱》,如《肖申克的救赎》或《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作品。
虽然张艺谋本人在公开场合并没有过多地流露出十分在意他的电影能不能赢得奥斯卡金像奖,可实际上,行内人都知道他内心确是对这顶电影王国的桂冠一直梦寐以求。尽管他中后期精心打造的每一部影片都想染指这个最高奖项,但却一次次地铩羽而归。殊不知,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这应该是电影的灵魂,一部不能引起心灵悸动的电影,无论如何在光影上的热闹也注定是轻飘一现的。所以看张艺谋的电影,充其量撕裂给观众的,只是一种官能性的刺激,一种炫目的光影画面。而欠缺一种深刻的人性反思和民族个性的底蕴。这次张艺谋为什么会如此惨败给伊朗的小电影?原因即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