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屡攻不下的“三公消费”议题,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拟提交议案,认为应“建立预算人负责制,向社会公开其姓名职务,预算科目负责人需要对该科目的信息准确、预算执行、预算审计等承担责任”。

  最现实不过的情况,局限于公开账本层次的“三公”监督,即便是公开了也还是监督不了,更何况目前的公开质量是如此粗糙。代表忧心忡忡:“再不改革,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事实上,“三公消费”所损害的“党和政府形象”,恐非将来时,而已然是进行时。

  不难察觉,人大代表此番提出的细化监督议案,依然处于底气不足的状态,毕竟到目前为止,全国“三公消费”的数目究竟是多少,一直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答案。被舆论频频引用的,也只是一组并非权威发布、滞后且笼统的数据:全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一年9000亿元。到底每年要花多少钱(甚至哪怕一次“两会”要花多少钱),而今呈现的是怎样一个增减态势,如此简单的信息国人却无从获知。所能看到的,是每年“两会”期间不断被不同的代表委员反复提及的“三公消费”———有消息称,全国政协委员蒋洪已连续五年跟阳光财政较真,今年他也准备继续这一话题。

  与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诸多“两会”老话题形成对比的,是并不算低的总体议案提案答复率。据报道,截至2012年2月20日,去年全国政协提案已办理答复5583件,占立案总数的99.64%.此处需要留心的关键字眼在于一个“答复”———“答复”不是解决,建议也未必会被接纳。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目前是否还仅局限于这样一种得到“答复”的状态?这样一种“高答复率,低解决率”的逼仄局面,是否导致每年“两会”话题高度趋同的原因?昨日,“南方民间智库”在其官方微博发布“2012两会”唯一提案,即把诉求放在了“落实过去优秀提案”上。毋庸讳言,议案提案所遭遇的,可能是已然固化了的选择性处理思路,常见避重就轻,故意或者不得不进行的各种拖延,这不仅有浪费国家政治资源的嫌疑,而且也长期置国民的诉求于不顾,积怨始成,经年难消。

  2月29日,国家监察部网站发布《全国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文章称,去年全年,编报“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的131家中央部门,还有30多家部门未予公开,而截至去年11月1日,公开了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的省级政府仅有3个。诚然,与其他仅仅收获诸如“知道了”、“情况属实,但目前解决的条件还不成熟”等消极答复有区别的是,“三公消费”监督起码已然开始推进,虽然进度很不理想。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馼日前表示,“三公”经费有望年底全面公开,有关部委正在制定相关标准和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沙振权表示,目前可知的“三公”经费仅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数据,缺乏解释说明,难以发挥公开的应有价值。公开的价值何在?———这是当下除了继续期待“全面公开”之外,公众仍须抱有最清醒认知的方面:即便是最坦诚、最全面、且能照顾到细致分类的公开,也远不是国人多年奔走呼吁的终点,公开只是监督的一个最初开局。数据的全面、细致,开销的来龙去脉,立项的合理与否,以及一旦违规后的严苛罚则———付出代价,承担责任,都必须有个开始,而且使之常态化。

  至于众多机构“不敢”或者不愿公开的情况,则需要人大真正担负起为每一笔预算较真的使命,人大会议的设置为代表的较真提供制度支持,使得不公开或者公开后发现问题,都将面临问责以及承担来年预算难获批准的后果:人大硬起来,才会真正倒逼出政府机构的改革动力。而且也正如此前南都社论所言,所有国家财政拨款所涉及的部门与方面,所有耗费公帑进行支撑和运转的组织和行为,都需要借由法定的程序和渠道,经过切实的质询和辩论,最终得到国民的认可和授权。

  目前所须推进的要务,在于真切回应,回应民心,回应凝聚于“两会”诸热点背后的那份公民对国家政治进步的期许———而且这进步,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与速度尽力铺陈和延展。一年解决一个或者几个盘踞于“两会热点”榜单上的老面孔,起码有实质性的积弊革新举措,缺的永远不是议案详情与路径设计,仅是较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