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找县长签字要国家助学金,因为“妨碍”县长办公被拘,每月150元助学金可以让孩子们能买一件过冬的衣服。《南方人物周刊》回访,采访被推三阻四。而当地接待记者的宣传部长说出了:“记者不报道大好形势光添乱”,“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1月31日中新网)
官员为何怀念和感叹没有网络多好呢?毫无疑问,在校长被拘事件中,网民“一边倒”,全都站在了校长高勇这一边,大肆批评县长的官老爷意识,导致使整个事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上级干预,撤销了对校长的一切处理,由校长向县长道歉变为县长向校长道歉,并引发了县内的一场思想作风整顿,“县长在会上作了深刻检查”。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监督打乱了原来的“权力计划”,“折杀”了官员的威风。试想,如果没有网络,没有如此强大的舆论监督,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吗?不可能。现如今全颠倒过来了,县长竟然要向校长道歉!如此这般成何体统?因此,他们能不怀念和感叹 “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吗?
想到这里,笔者既觉得十分可笑,同时,心情也十分沉重。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的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是,经历了这样的“变故”以后,该县居然还有官员报怨媒体记者“添乱”,怀念和感叹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实在太出人意料了。因此,笔者认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要求曾强的时代,如果官员仍然抱残守缺躺在官本位意识里,企图实行损人不利己的人治,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
其一,它妨碍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官员必须依法行政,然后才能引导公民知法、守法和护法。很显然,官员尚且不能依法执政,又如何要求公民依法办事?因此,依法治国任务十分艰巨。
其二,它阻碍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我们不难想象,在一个害怕网络的官员心目中,监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不难想象,要让这样的官员把其行使的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有多困难了。因此,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任重而道远。
其三,不利于建设网络文明。十七大报告指出,各级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可是官员如此看待网络,网络文明建设从何谈起?
因此,笔者认为,官员报怨媒体记者“添乱”、怀念和感叹“没有网络的时候”是一个警示: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做掉官员心中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意识,否则,权力免不了被乱用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