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文化的天下無法產生民主。根源在哪裡?一言堂,老子說了算,誰大誰正確。這從最近有關教科書裡要不要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的風波可窺其表現。
三部曲之一
每逢什麼節,總會有有關方面有關人士有關領導發表有關應景文章應景講話,這是慣例。而一陣風之後,誰也不再記住誰說了啥,這也是慣例。
但是,今年不同了。習近平在教師節時的一席話至今風波依舊,未見平息。
起因是那天習近平例行公事來到北京師範大學視察,以示向全國教師致以節日祝賀,和往年的應酬表演一樣,完全是在按程序走過場。
但是,此中出現了一個特寫:習近平參觀此校製作的全國課本的課標,從展台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並插話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這句話背景是什麼?又是針對誰的?含有什麼用意?這些都不是平民百姓所能知曉的。
的確,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是中華最基礎的文化。如果砍掉了這些,以後學古典文化、古漢語、古典詩文不是要去台灣、日本、韓國了嗎?有關這一點,不僅大大這樣想,平民們也這麼想。
在習大大講話之後,嗅覺比百姓更敏銳的官場便立竿見影地開始了表忠行動:北京有關方面表示,將把小學課本詩詞從八首增加到二十二首。大大到底是大大。
三部曲之二
北京有關方面的雷厲風行若按黨文化的觀點來看也是最正常的表現。在一個沒有民主概念,只有代民作主的社會,黨首的任何言行都代表了黨的決定和決策,都需要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在這黨就是一切的時代,任何東西都是黨的手掌上的玩具、道具,不足為奇。
但是,此次卻有了異變。上海《解放日報》僅過了一天便在其官方微博發表文章,含蓄反駁了大大和貫徹大大指示的做法:「一夜間增『詩』十幾,於傳統又有何益?真正懂一點『傳統』的人,不會不知道『揠苗助長』意味著什麽,『過猶不及』又意味著什麽。傳統不需要粗糙的致敬,教育更不可對規律漠然。循序漸進,敦厚溫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別忘了,這才是傳統。」
讀此行文,用意何在不知,但明顯地是反調。它想要表達的是,行政有行政的一套,教育也有教育的道道。行政要尊重教育規律,別亂指手畫腳,想到哪裡就哪裡。
對啊,教育不是一家之言,不是你黨的嫁衣裳。有關教育的政策應該是大家討論商議才產生的。有右面來的聲音,必然也會有左面出來的聲音。一家之言,一言堂是最沒有生氣活力的。
三部曲之三
沒隔兩天,上海市教委趕忙來滅火了。開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座談會表態,為黨報唱反調捅大簍子加以補救,並搖尾巴表示順從效忠。
先由市教委主任的親自帶頭,後有某校長的出面發言,然後是御用文人相繼上台唱戲,最後還有文件像雪片一樣紛飛。一瞬間讓人感覺到反右、文革又到來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會上用的並非是習大大要求的具有中華傳統文化修養的言辭,而是讓你倒胃的、充滿八股腔的一派胡言,在此僅摘錄幾句即可窺見風貌:
深入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熱烈討論/踴躍發言/一致認爲/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期間,印發的是《關於建立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
研究制定的是《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
你能看懂這些是啥東東嗎?這樣的官樣文章不是傳統文化,是黨文化的傳統。一場顯示一線人味的對話瞬間就煙消雲散了,留下的只有黨性和官氣。看來黨文化的興盛不衰,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瘟化滅種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