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论和公众对新领导层的评价在发生明显的分化。
中国社会对习李王新领导层的评价在发生明显的分化。
每一届领导层新上任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段蜜月期。大众和精英会将对前任的不满,投射到对新一届领导的期待上。胡温在任十年,很多关键改革都因各种原因停滞不前,很多人都将希望寄托于习李身上。实际上胡温接江朱时,社会给予了同样的期待,有过对胡温新政同样的蜜月期。十八大之前,习李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对八项规定的严格推进、三中全会的改革举措,确实没有辜负公众的这种期待,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一届领导层的铁腕执行力。
不过,这种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各领域改革行动的全面推进,舆论和公众对新领导层的评价在发生明显的分化。一方面,习和王通过强力的反腐败,极大地赢得了民心,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支持。底层民众的认知很朴素,对政府和改革并没有太高的追求,他们痛恨腐败和分配不公,只要政府反腐败打“老虎”,他们就会支持。习王的高压反腐,显然迎合了底层民众这种朴素的需求,提升了政权在这群人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而精英阶层(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律师、媒体人等等)的评价则不一样,因为他们对改革有更高的期待,比如宪政改革、新闻自由、法治至上、民主选举等等,希望中国更多在政治改革上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前进,融入世界民主化的潮流。显然,新领导层并未满足精英阶层的这种追求,甚至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意识形态逆民主化进程而急剧左转,甚至“人民民主专政”、“阶级斗争”之类的极左话语重现舆论场,让曾有过文革挨整挨斗经历和厌恶政治斗争的精英们充满反感和恐惧。
尤其是在舆论斗争中启用了周小平这颗棋子,更羞辱了体制内外的知识分子,让精英阶层产生了深深的刺痛感和受伤感。力挺周小平,有点儿像当年毛在毛文革时力推文盲张和农民陈永贵,就是表达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方舟子和李银河对周小平的批评,以及左中右的集中讨伐,代表着知识阶层的集中不满。可官方并没有示弱,无视知识分子的反对声,而是顶着压力死挺周小平,这加剧了精英们的逆反情绪。
官方可能认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不是这些追求民主化自由化的精英阶层,而是那些支持反腐败的普通民众,所以才在舆论斗争中那么一意孤行一路狂奔。官方在这个问题上很自信,只要大力反腐败,狠狠抓贪官,并且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就能获得多数支持,并且权力稳稳地掌握在“党的领导”手中,知识精英的反对无法危及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一手反智一手反腐,甚至把反智至于比反腐更高的位置,一些领导会觉得那些“鼓吹西方价值观”的公共知识分子比贪污腐败对政权的危害性更大。邓小平当年所言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忠告,被某些一意孤行过度自信的领导当成了耳边风。这些都给中国的前途遮上了一层厚重的政治雾霾,中国向何处走,中国是不是要来一场新的反右运动?前途让人迷茫而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