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
台湾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学生



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

吾人有十足的自信與熱切的企圖心,兩岸新一世代年輕人是能夠有足夠的智慧與能力解決兩岸目前的困境,雖然我預測未來半個世紀至一甲子兩岸關係應該不致於有太大的變動,但臺灣的自由、民主、法治,以及對人權保障之普世價值,我相信一定會在與兩岸交流當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中國大陸的社會價值,進而促成中共當局政治制度改革之契機。

雖然分治了這麼久,但兩岸炎黃血緣與文化的連結也是不可抹滅的事實,所以我認為兩岸為兄弟之邦關係。但此刻我必須嚴肅地點出,兩岸的交流談判已經進入到深水區。

較具敏感性與雙方比較難妥協的部分(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不是一句擱置爭議就可了事的。「深水區」有兩種矛盾的能量:一、深水極易溺水,是災禍的高風險區。兩岸若在此區溺水,即可能造成人類文明與中華民族的悲劇; 二、然而,深水區亦擁有較大的浮力,只要心術正大,海納百川,未始不能找到一個共渡共濟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三贏方案。

正視差異,超越差異

透過雙方皆認知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加以正視差異,並以較具彈性與妥協的調和精神,方有開展的可能條件。但顯然以目前的政治氣候,這些敏感議題的談判是難以進行的。這顯示「形同實異」的兩岸共識基礎已無法繼續深化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所以我主張:以「正視差異、尊重差異與處理差異」的積極原則處理兩岸關係,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尊重」差異,大家彼此尊重。臺灣是民主的社會、主權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這是存在的事實,必須先尊重這個事實後,大家才能進一步地深化交流與政治上的合作,這是基本的態度,也才有讓兩岸關係「超越差異」的機會。

而且還有一個重點,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持續互動固然需要,但是沒有民主進步黨的參與,未來兩岸協商成果勢必相當侷限。國民黨不可能代表全部臺灣人民,因此,中共仍須與代表臺灣至少百分之五十民意的民進黨互動,才能真正解決兩岸問題,且誠如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謝長廷所言,馬英九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主張兩岸治權互不否認、主權互不承認,也主張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所以大陸也可以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及於臺灣的鵝鸞鼻,這樣一來菲律賓在廣大興事件中就是依據「一中原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道歉,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在這部分就出現了問題。他並表示,若兩岸互相承認治權,臺灣就是由中華民國治理,當然也包括周圍的海域,所以,菲律賓就必須向擁有刑事司法管轄權的中華民國道歉,而不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道歉。

因此,兩岸必須展現誠意共同面對「一中問題」,中共當局應該對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與定位給個說法,而臺灣當局也必須對兩岸政治對話與交流開大門、走大路,共同面對、研商「一中爭議」的根本問題與解決途徑。目前的一中各表的「一」中,它所表述的根據是兩岸都各有一部中國的憲法。眾所周知,憲法為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且憲法本身就是國家主權表徵的彰顯。如果接受九二共識,中共詮釋其內涵為一個中國,否認一中可以各表,這不就等於我們在國際普遍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架構下(中共講的一中原則)表述我們中華民國,這是非常不利且危險的政治主張,尤其當今中共的政治軍事實力無比強大,不揚棄不利於臺灣主權的兩岸定位論述,久而久之,國際社會就會對臺灣的聲音聽而不聞了。

從立足於現實的理想主義開展民共對話

避免危害臺灣的正面表述一中,而又表達臺灣在事實上對於一中憲法架構的認受,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各表」,主張兩岸各自以自己的憲法來表述一個中國,是對於臺灣內部關於兩岸定位較佳的「憲法共識」。因為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在各自的憲法下表述一中,可以突出兩岸國家主權地位的對等,但又顯示和承認臺灣憲法秩序中存在一個中國的架構。所以憲法各表與一中各表最大的不同在於,憲法各表主張的是兩岸各自以不同的「兩部憲法」來表述政治的定位,再藉由立基於憲政法理的政治對話,來鞏固與深化兩岸三黨間的共識基礎。對臺灣而言,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也就否認了臺灣與一個中國的關係。

所以我認為目前國民黨政府與中國大陸對話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其創造與戰略的模糊已達其階段性功能的極限,接續的兩岸互動、交流、協商,在在需要面對與正視臺灣官方和法制,九二共識已不敷所用,且對於維護兩岸的平等、 互惠關係,這種相互不承認也不否認的定位方式,令人無所適從,啼笑皆非,也將逐漸力有未逮。

我認為兩岸和平與共生的本質並非無視於任何衝突,或逃避一切緊張關係, 在於存在臺海兩岸間的差異必須以積極、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與了解,進而相互體諒,才能包容歧異,最後才有妥善加以解決的條件與空間,使得兩岸之間與各自內部皆願意齊心尋求個別與共同的利益,而樂見兩岸未來發展的一切可能。

然而民、共兩黨要如何建立起實質的溝通渠道呢?簡言之,民共之間要建立起如同國共之間的政治互信,當前顯然有其現實上的超高難度,因此民共對話平臺建立的方式,不易甚或無法採取國共平臺的途徑來進行。

本人建議可以先從採取「透過交流對話來建立政治互信,而非先有政治互信再來推動交流」的方式,經由彼此間多元、多軌道之對話,來累積一定的善意與默契和互信基礎。而在此一過程中,民進黨的理想與理念當然可以討論,這是具有相當民意基礎而不可受到輕賤或忽略的臺灣本土經驗和價值,但我認為民進黨人必須從臺灣的現狀出發,以立足於現實的理想主義自居,不切實際的漫天要價和空談,其實是不具和解誠意的破壞行為,例如,就算臺灣獨立派以後想把國家改叫「臺灣共和國」,也必須先承認現在是中華民國,人重必先自重,在兩岸關係中要致力於維護當前中華民國的尊嚴,否則身分證和護照拿來看一看,有寫「臺灣共和國」的嗎?同樣地,兩岸統一派也可以主張以後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 但中華民國還沒有被取代,現在還在臺灣,如果中華民國滅亡了,你要以什麼樣的談判地位和以中華民國國家繼承者自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起平坐?所以我認為,無論統、獨,都無法拋開「中華民國」。

而民共雙方更應該試著採取積極的態度和作為去增進彼此的互信,亦即,少去要求對方做什麼,而要去多問與多想自己能做什麼,以爭取對方的認同與支持, 而且這樣的自我調整與妥協,是在不設任何前提下主動的善意作為。透過不斷的釋放與回應彼此的善意,營造更佳的政治氛圍,進而建構並完成較常態性與穩定之國、民、共三黨互動機制與交流平臺,是吾人認為當前必要先行完備的階段性目標。

中華共識的成形及其條件

臺灣是高度民主化的社會,任何政黨或政治人物都必須受到民意的檢驗和制約。換言之,兩岸在日益頻繁的交流互動中,要能持續性維持穩定發展,應以臺灣的民意為依歸。民意一旦反彈,政策或論述皆會被迫修正,所以兩岸民共或國共互動機制的安排和建置,必須能夠有效彰顯臺灣的議會民主與政黨政治之價值,這也是本人提出以下「中華共識」構想的程序性條件,以期能在兩岸互動與協商中,作為我方的政治資產,而成為可以善用的籌碼。

目前對於兩岸關係,臺灣的主流意見大致有兩點:一、兩岸和平穩定共創繁榮;二、期待維持自主,保住民主價值,維護臺灣人民自己當家做主的現狀。然而從歷史經驗看得出,任何穩定的兩岸政策,臺灣自身都必須取得開放性與主體性的平衡。

我所思索和建議的兩岸關係的可見未來,可稱之為「中華共識」,其具體內容為:一個中華民族,存在有立基於兩部憲法的兩個憲法秩序,應互相尊重個別法制之現狀,承認兩個治權共存。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兩岸可以現有的兩種政治經濟治理模式,作為未來兩岸統合樣態的實驗個案,而基於良善治理的價值與目標而加以探討。固然兩岸的共生互利,是當前可欲且可行的目標,但統合則只有在主客觀條件皆具足的情況下,才有其可能。隨著中國崛起,中國夢的構築,客觀的條件在形成之中,而主觀的條件即是意願。對臺灣人民而言,則是集體尊嚴和生活方式受到尊重,感到安心,而認為有更大的幸福和利益值得追求,這則必須立基於兩岸雙方當前的憲法秩序,尊重事實互不隸屬的現狀,承認兩岸存在特殊關係,而以更廣泛的交流與溝通,透過持續的和平與良性的發展,深化和鞏固民間和政治上的互信,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制度的統合方有其可能。

而兩岸的共生互利,亦有其條件,我認為有五個:一、平等;二、互惠;三、制度;四、信任;五、自存,其中自存是特別重要而根本的前提,不論在國內政治或區域與國際政治上皆是如此。不能自存,其他豈不如同鏡花水月?所以兩岸統合的先決條件,是維持臺灣的存在和永續發展。臺灣內部民意必須先凝聚、整合出具體的臺灣共識,找出臺灣的利基,特別在推動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時,要知道總體國力的對比,在時間的序列上,優勢並不在臺灣這邊,臺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兩岸資本權貴網絡的親密,使中國大陸掌握更多分化臺灣社會的政治籌碼和政策工具,由是更凸顯臺灣社會先行整合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如此方才有利於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的交流、統合、穩定、和平發展。

創新思維,相信人民

此前所述,乃指向一道課題,也就是身為中華民國公民,更是未來兩岸關係中堅的我們,必須認真省思、嚴肅關切,並以更高的視野和寬闊的胸懷,務實、理性的態度,來尋找當前兩岸關係新的機遇與迎接一切可能的挑戰,我們必須堅持兩岸和平的觀念,以共生互利與平衡交流的新思路,逐漸放寬與破解禁忌,以智慧與創新思維,詮釋兩岸關係的特殊聯結。

而當前具體的階段性作為,則應當為兩岸三黨之互動創造條件,透過兩岸理性討論,朝向交集的方向前進,以利累積足夠互信,求同存異,凝聚政治共識。我們期待,在彼此的交流中,兩岸的制度和法治,甚至價值觀,總有一天能走在一塊,中國大陸的政治文化和民主治理,得到臺灣人民的信賴與認同。讓歷史的規律和人民的智慧,來決定兩岸憲法秩序現狀是否應該變動、國家定位如何安排,方能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中,找到屬於臺灣人和中華民國安身立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