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神话
发表日期: 2008-8-26
运动员摘下了最后一块金牌,运动员打破了又一项世界纪录,北京把奥林匹克会旗交给了伦敦市长鲍尔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接下来将会怎样呢?
就奥运会本身而言,中国的表现有好有坏,也有奇怪之处。开闭幕式和运动场馆令人惊奇;如果Picketts Lock国家体育场、千禧桥(the Millennium Bridge)、千禧穹顶(the Dome), 温布利球场(Wembley Stadium)和第五航站楼(Terminal Five)等项目算是伦敦代表作的话,那么在这些地方,英国可难与中国相比。
在其它方面要超越中国则易如反掌:填满空座,允许记者接入互联网就行了;还有,别把那些应邀申请抗议的市民送去劳教。
当发现中国盛大的开幕式原来采用了某些电脑科技后,这让人恢复了信心。英国的开幕式或许应该办得节省一些,篝火、国旗图案的圆顶硬礼帽和许许多多的彩旗就可以了——即便在使用加强效果技术方面已有了先例。2012年奥运会的组委会甚至可以借鉴我们此前提出的一个创意:组织成千上万由电脑创作的莫里斯舞者与苏格兰风笛手来场大型集体舞。
本届奥运会的切实教训是,不要将奥林匹亚光环的神话看得太认真。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诸项仪式中,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宣布:奥运会让主办国广泛、深远和长久受益。人们以为北京奥运会将有助于中国在经济、环境或政治上的进步。几乎没有这样的征兆。中国经济无需帮助,环境不会因奥运期间暂时关闭工厂而改善,透明度或人权亦无进步的迹象。
国际奥委会(IOC)作了过多的承诺,却未能对中国当局加以问责。北京一心要将奥运会办好,并进行了一丝不漏的筹划。全球摄像机的聚光灯常常突显了中国的威权体制。
伦敦奥运会也宣称着一个神话:重建伦敦东区;还有,就算不能推动英国前进,至少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积极的生活方式。两个目标都很可贵,都有望实现——但不能单靠奥运会本身。
两个目标中,更有价值的是重振伦敦东区。为期三周的运动会是无济于事的,即便它是奥运会。伦敦东区需要改善交通设施,在这方面,奥运会是个便利的借口。然而,想到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才得以重修Crossrail铁路,就让人难以开怀,想到贯通东西部的铁路还要数年时间,更是让人沮丧。
伦敦东区也需要更好的学校。现状已经吓跑了一些年轻有为的家庭——这个地区需要这样的家庭,而那些留下来的家庭也应得更好的学校。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专科院校计划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小步,但戈登•布郎(Gordon Brown)和埃德•鲍尔斯(Ed Balls)正试图扭转布莱尔的举措。
作为重建催化剂,奥运会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使资源和官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伦敦东区。那些资源以及那些注意力早该投在这个地区。但这些投入不能确保获得成功。
2012伦敦奥组委主席科勋爵(Lord Coe)的承诺更可靠一些,他称奥运会将鼓舞国民。自然,如果奥运会没有占用太多原本用于全民体育健身的彩票基金的话,应该会有所帮助。但从基本点来说,科勋爵的话是相当正确的。
正如过去三周的情景所提醒我们的,奥运会最鼓舞人心之处,乃是让运动健将用行动来证明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