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沉寂的余秋雨先生,6月因为含泪劝告地震灾民不要请愿、不要被反华媒体利用,而成为公众焦点。9月,两地政府分别送来礼物:先是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正经有关部门上报申请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上海市教委在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对于故居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余秋雨先生多半不会感到意外,因为已经易主的老宅,正是由他本人买下转赠当地政府;对于自己被称为大师,一贯严肃的他难得幽默地说:“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含泪劝告并非空穴来风,双喜临门也早有先兆,早在4月底,上海就成立了以余秋雨先生为理事长的秋雨文化教育基金。

余秋雨能否被称为“大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一个大师泛滥的年代,多一个余秋雨大师也不算多,更何况,对于大师有很多种理解,你可以把他当作“文化大师”,我也可以把他当作“含泪大师”。让我感到意外的不是他被称为大师,而是他的简历。在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可以看到这么一段介绍:“多年来他在国内外获得极多奖项,直到最近,还被全国网民投票评为‘2007全国十大学术精英’第一名,又被亚太测评系统评为‘影响世界一百年的百名华人’。”上海各媒体在报道“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时大都引用了这段话,这两个奖项对批评余秋雨者也起到很好的震慑效应。

在对余秋雨先生表示景仰之余,我也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2007年,除了电脑中毒等意外事件,我几乎每天都在网上几个小时,只记得全国网民痛打周老虎,不记得他们在百忙之余,还曾评选“2007全国十大学术精英”。个人记忆不可靠,于是人肉搜索,没想到这个据说全国网民参与的活动,在网上信息极少,新浪娱乐频道曾经提及此事,但语焉不详地交待该活动由“某权威机构”主办,某权威机构究竟是何方神圣,再人肉搜索也没有踪迹。这条没有记者署名的新闻表示该评选活动“引起了全国网民的热烈争议”,可是在网上很难寻找到热烈争议的踪迹。权威机构策划活动,大都高调出场,制造声势,此次如此低调,甘作绿叶,扶植红花,非常罕见。十位当选者是于丹、易中天、余秋雨、唐浩明、周兴旺、南怀瑾、茅于轼、厉以宁、郎咸平、王林,其中有四位与湖南有关,易中天、唐浩明、周兴旺、王林,最后两位我闻所未闻。这是一桩“无头评奖活动”,主办单位和评选规则都是秘密,整个活动既与全国网民无关,也与学术无关。余秋雨1987年出版专著《艺术创造工程》,不知道此后20多年里还出版过其他什么学术著作?更神秘的是“影响世界一百年的百名华人”,在中文网络信息中,完全寻找不到亚太测评系统和这个奖项的资料,如果是海外奖项,却在中文世界如此不为人知,不免让人怀疑其中含金量多,还是含水量多。余秋雨大师具体什么时间获得这些殊荣?按照大师的性格,在获奖之际应该会做隆重的公关宣传,为何跟“某权威机构”一样低调?

年初,余秋雨先生在博客上隆重提及自己陪爱妻马兰去纽约领取“亚洲最杰出艺术家奖”中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被网友称作“山寨奖”,并且列出了很多理由,比如马兰所获奖项与余秋雨所说不符,颁奖机构有存疑之处,规模也没有余秋雨描述的那么声势浩大,颁奖通知上的颁奖时间与马兰领奖时间相差数月。我感兴趣的是,余秋雨先生提到出席颁奖仪式的有徐志摩先生的女儿(他提供的出席人员名单照片上显示的是徐志摩孙女),并且非常确定地透露她是一位慈善家。查有关徐志摩的资料,长子徐积锴生于1918年,次子生于1922年,三岁夭亡,没有徐志摩女儿的记载。在此含泪恳请余秋雨先生提供徐志摩女儿线索,以供文学史家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大师工作室应尽的学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