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含毒导致奶妈涨价,诱使妇女离家售乳,她们自己的可怜的孩子,成为这一事件新的受害人
含毒奶粉事件愈演愈烈,奶妈职业重新走俏。这几天,各地媒体都在报道,有缺奶家庭高价求购,有哺乳期妇女待价而沽,有家政公司积极张罗中介业务,网络上也出现了专门的奶妈吧。据称奶妈行情看涨,最高月薪达到两万元。
我注意到,在含毒奶粉的阴影之下,媒体的奶妈热报道,几乎都持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五年前长沙出现“人乳宴”,三年前广州、北京、扬州等地出现职业奶妈,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而且最后都是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
不管含毒奶粉的后果多么严重,人乳买卖的问题依然存在。前两次争论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还不是全部。事实上,它还涉及到母婴权利的保障。
一些甘当奶妈的妇女告诉记者,其乳汁丰富,自家孩子吃不完,有余可售。那些高价聘请奶妈的家庭,真的只是让孩子吃一吃人家的剩奶吗?婴儿吃奶是很频繁的,如果两个孩子分居两地,也大不可能同时喂食,那么是不是都把他们弄到一块儿呢?对这两个问题,我都很怀疑。我从媒体报道中看到的,更多还是传统奶妈的形象:为了生活,扔下自己嗷嗷待哺的婴孩,把甜蜜的乳汁,连同作为生产、储存和输出乳汁器具的身体,出售给有钱人家。
一旦社会认同人乳商品化,认同奶妈是一种职业,这种情况就必然大量出现。不要忘了,在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失业和隐性失业的人口数量巨大。那些矿工,为了每月千把块钱的收入,也都甘愿把性命搭上,奶个孩子就能挣几千块钱,对那些贫困妇女的诱惑不言而喻。
有些人会说,市场经济,只要你情我愿,就可以买卖。或者说,有人多奶缺钱,有人多钱缺奶,各取所需,岂不善哉?其实,在很多时候,血液和器官比乳汁更重要,往往性命攸关,但法律也禁止买卖。不过,在世界范围内,人乳买卖的法律问题,并没有得到血液和器官那样明确的解决。曾经,在中国从皇室到乡村地主家庭,都雇用奶妈;在西方社会,富人和贵族也大量使用奴隶奶妈。这些现象都随着文明的进步,作为人权改善或阶级平等的结果而消失殆尽。后来,不仅没有奶妈,连亲妈也不想喂奶了。婴儿配方奶粉的方便,使得奶瓶喂养一度成为妇女换取身体自由的时髦。直到近年来,人们才发现母乳喂养有种种不可替代的好处。
也许正因为奶妈不再普遍存在,所以法律对此没有详细的规定。但是,一般认为,人乳商品化侵犯母婴权利。在前两次的争论中,都曾有妇联站出来发表声明,认为经营“人乳宴”和奶妈中介违反了妇女权益保护法及母婴保护法。卫生部也曾经有一个批复:“人体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资源,不能作为商品进行生产经营。”据此,“人乳宴”被宣布为非法。那么,雇请奶妈也就不会是合法的事情了。
每年的8月1日至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这是由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发起的,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多家国际组织的支持,旨在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该组织一再强调,母乳喂养是母亲与婴儿共同的权利,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
婴儿离开母亲,除了营养问题,还会缺少关爱,这可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挫折。奶粉含毒导致奶妈涨价,诱使妇女离家售乳,她们自己的可怜的孩子,成为这一事件新的受害人。
那么怎样救济缺少母乳的婴儿呢?很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母乳库,那些高产的妈妈,可以把多余的乳汁捐赠出来,经过母乳库专业的检测、灭菌和冷冻,再转给那些需要的家庭,类似于血液库的运作。显然,我国政府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推行这一符合文明标准的“现代奶妈”,而不是听任旧式奶妈职业死灰复燃。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