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先生连续两天高调反击穆迪调低香港的债务展望评级来看,不管曾先生及特区政府对穆迪的决定都非常在意,希望尽可能淡化它的坏影响。只是,高调反击不等于有说服力,也不等于能推翻穆迪提出的「黄牌」警告。事实上穆迪今次把香港的债务展望评级从稳定转为负面并不突然,而是有相当根据,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及投资者的忧虑。曾司长及特区政府与其花时间打口水战,倒不如好好重整香港的经济格局,减少对中国的倚赖,强化本身经济的独立自主,避免「中国风险」危害香港的经济稳定。
靠华减国际色彩
穆迪事隔十八年后再次调低香港的评级展望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经济及金融都有。政治上穆迪认为中港对一国两制有不同解读,加上特首选举临近,社会压力升温,再加上北京着意增加在香港事务的影响力,随时令香港失去部份独立特性,影响政策效率及信誉。经济及金融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减弱,金融市场波动不定,过去一段时间已直接影响香港经济及金融市场表现,损害香港市场的稳定性。未来中国经济及金融继续调整,香港难免面对更大风险。此外,楼市调整及楼价下跌也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穆迪提出的原因特区政府当然不愿听也不愿接受,因为它把中国看成香港不稳定的源头,在政治上非常不正确。只是,这些政治不正确的言论或看法却刺中了问题的核心,清楚点出了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隐患。首先从宏观经济情况来看,经过回归十八年来一面倒倚赖内地,一面倒追求跟中国经济融合策略下,香港经济变得相当倚赖中国经济的表现,特别是○三年沙士以后倚赖的情况有增无减。不管投资、消费的新动力、新资金都来自内地。这一方面令香港国际化的色彩减退,令香港在世界经济的面目更模糊;另一方面则令香港越来越受中国企业、消费者及经济形势影响。借用以往「美国打喷嚏,世界经济感冒」的比喻,香港正面对「中国流鼻水,香港有流感」的困境。
现在,中国经济正逐渐失速,从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环境转变为中、低速增长,而且调整过程漫长,甚至有可能像日本那样进入低增长、通缩的困境。此外,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还得清理过去三十年高速增长的后遗症包括过剩产品、产能,包括超前兴建的基建设施,包括大量形同鬼城的空置楼房。这个去库存、去产能的过程势将进一步拖慢经济增长,吞食企业、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能力,令中国经济不断出现周转不灵、资金链紧张的困局。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度倚赖中国的香港前景怎可能不从稳定变成负面。
京放水手法粗劣
另一大风险在经济及金融管理上。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再出现重大缺失。先是妄图催谷股市制造财富效应以提振经济,令内地A股在去年初进入非理性亢奋,短短几个月内大升超过两倍,卷入大量资金。到泡沫爆破中国政府财金部门又乱石投林,胡乱出招希望救市。结果内地股市越救越死,不但股价大跌及蒸发大量财富,并严重打击市场及市民对财金官员及制度的信心。
眼见催谷股市振兴经济不成功,北京方面改为放宽楼市炒卖限制以推高楼价,希望拉动疲弱的经济及投资。在放水放宽政策下,内地楼市快速升温,一线城市楼价大幅飙升,深圳楼价更有超越香港之势。财金官员又即时担心楼市出现泡沫,准备推出措施降温。最后楼市会否像股市般崩盘收场仍是未知之数,但内地官员以「造市」刺激经济的做法不但手法粗劣,带来的更是资产市场大起大落,是金融体系变得更不稳定,财富大量蒸发,香港的金融市场及企业跟内地关连如此密切,内地市场的波动、崩盘肯定迅速扩散到香港,引发巨大的动荡。去年底港股港汇同受狙击反映的正是这方面的影响。短期内,内地这种粗暴干预市场的做法不会改变,香港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
经济、金融以外,北京政府肆意干预香港内部事务,令市民跟特区政府及北京的关系越闹越僵,互信越来越少。到今年九月立法会选举及明年初特首选举,中港矛盾只会有增无减。面对这些源自中国的不稳定因素,香港的前景想不变成负面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