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老爷湾社发生一起5人死亡案。2016年8月26日18时许,杨改兰在其家房屋后一小路上用斧子将自己的4个子女:杨某帆(女,6岁),杨某利(女)、杨某清(男)为双胞胎(5岁),杨某福(女,3岁)致伤后服农药自杀。
其中杨某利、杨某福当场死亡,杨某清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杨改兰、杨某帆被送往县医院进行抢救,杨某帆抢救无效死亡,杨改兰于当晚12时转往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救治,于29日凌晨0时55分死亡。
8月29日,杨改兰死亡后,她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被撒入河中。李克英料理妻子、儿女的身后事后,曾回老家,后又返回杨改兰家。再后来,事发后第八天即9月4日,人们在树丛中发现了李克英的尸体。
这个家庭接连发生的惨剧,任何一个还有正常人类情感和正常人类思维的人,应该都会痛惜和揪心。发生在这个盛世的惨剧,也引发一些心灵尚未麻木的人来反思。惨案发生于8月26日,最后一个的死难者李克英也是在9月4日被发现了尸体。惨案发生后,这个新闻被压制了整整十二天,直到9月8日才艰难出现在网上。
“911”那天,致力于财经内容的格隆,给网民推送了一篇《盛世下的蝼蚁》,文章一经刊发,就被自媒体广泛转发,其中的许多精彩言论触动了这个时代的痛点,格隆的文章显然很不受待见,删文屏蔽是最好的武器,只是因为这篇文章转发得实在太快太多,删文者或许累得吐血也删不干净!正如网民所调侃的那样:满屏的盛世蝼蚁!一群人拼命删除,一群人拼命转发!多么让人痛心的领悟!多么让人揪心的盛世!这只是冰山一角的蝼蚁,还有多少蝼蚁没有报道出来?……
然而一夜之间风云突变,这篇虽不完美但洋溢着人性关怀的文章,第二天就遭到正能量的合力围剿。温情的鸡汤大师、冰冷的理性学者、高明的经济学家、聪明绝顶的知乎大神纷纷出手,指出蝼蚁文章很low,只是情绪的宣泄廉价的同情,没有揭示事情的本质,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批判杨改兰的凶残暴虐……
《中国新闻周刊》随即发表了《博客天下》主编熊太行的文章《盛世中的蝼蚁?不过是一个被家庭榨干的女儿》,周刊题头语很直白:当公知文告诉你“贫穷逼死了他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罪”的时候,这种贩卖情感、逻辑错杂的文章八成是在忽悠你—唏嘘两下你就没罪了,你心里就过得去了。熊太行指出这种文章不在乎事实,就是贩卖情感,给他们的理财产品项目加点粉丝。文章最后把杨改兰全家灭门归之于“原生家庭带来的绝望和损耗可能吞噬一切能量”。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也站出来各打五十大板:有的感慨他们的弱势,用文艺抒情逻辑臆想出一个强大而无形的施害者,称她们被时代所甩下。有的反思贫穷,有的批判时代与惨剧的格格不入,有的急于撇清政府的责任――比如当地官方一纸通报,千言万语,总结一下就几个字:我们没责任。有的则批判舆论的滥情,为政府和国家辩护。自媒体太多事实不够用,各种观点粉墨登场,舆论的撕裂和阶层的对立,在对此一惨案的反思中再一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树
如果一篇文章能穷尽真理面面俱到,这个世界早已经是美好的人间了。谁会想到一个生活在城市的蝼蚁为农村的蝼蚁写下一篇祭文,另一群生活在城市的蝼蚁跳出来说你太low,农村的蝼蚁不至于那么绝望,他们是自己不努力。
情绪的宣泄有什么问题?遇到高兴的事情笑,遇到悲伤的事情哭,这本是人之常情。宣泄同情心有什么问题?如果面对这样的人伦悲剧,人们依然冷静理性,情绪稳定,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族群。不宣泄情绪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死人,一种是官方通报中永远情绪稳定的死者家属。
越来越多所谓冰冷理性的声音,其实在扮演着帮凶的角色。他们宣称拥有理性,进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把人们对苦难的同情,说成情绪的宣泄,把人们对不公正的愤怒,说成暴民的煽情,把人们的质疑,说成是的愚昧……让普通人不敢伤心,不敢愤怒,不敢质疑,才能达成目的,因为——只有失去了情绪的人,才有资格当一名合格的蝼蚁。
如果一个社会发生惨案,人们都来关注这个惨案,并修正社会,这个社会还是正常的,还有弥补的可能。但如果在惨案面前,所有人都讳莫如深,都害怕说话,都不敢发声,那这个社会就极端不正常,病态。那么多人,摆着一副麻木的嘴脸,依旧我行我素,依旧世界太平的样子,对非正常死亡、极端的事件漠然不闻,这个社会是不是太虚假太恐怖?
在中国,新闻界早已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丧失了社会大众心目中的那份神圣,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知识分子本是一个社会的良知,是社会的道义之所在,而当今绝大多数所谓的知识分子也丧失了基本的悲悯意识和批判精神,一个个沦为这个时代的帮凶!
这个家庭的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而是制度不合理不均衡造成的,这样的贫困显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还有许多这样的家庭在苦难贫困中挣扎。这个家庭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悲剧没有真实落在自己头上,许多人还茫然不知,总觉得自已可以幸免,悲剧与自己无关,只有等到悲剧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才会意识到这个社会的冷酷和悲凉,才会感到自个的无奈和沮丧!
这个家庭的悲剧,也让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从历史中回归现实,不知道维克多.雨果在天有灵会做何感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200年前的法国故事,现实版的悲惨世界,我们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甚至满大街跑着追问“幸福吗”?呵呵,这岂止是雨果所能想象出来的?雨果没有出生在这个时代,他小说中的芳汀,珂赛特与这个家庭相比,可谓颜色顿失,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