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十年之功写作《台湾三部曲》的女作家阎延文对本报记者表达她对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台湾。1895》的失望:“这部戏开播前宣传说是反映一百多年前两岸同胞反侵略壮举的历史大戏,但我看到现在,感觉这不过是一部‘清宫戏’、‘辫子戏’,见不到台湾,离‘1895’也很远,根本不是我所期待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正面展现台湾在1895年那个时刻的历史正剧。”她言辞激烈地质疑:如此情节混乱不堪的“烂戏”,是否值得一播?
阎延文不是首个发难者,《台湾。1895》自11月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已经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批评指正”。受诟病最多的是与史实不符的台词,如第2集中,身处1874年的李鸿章张口就来“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事件”发生在1900年,“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主要参与者不是八国联军而是英法联军);第7集,慈安太后早在1881年已经去世,却在该剧1884年中法战争的场景中,传旨太监穿越层层宫阙高声大喊“两宫皇太后懿旨——”;字幕中把张之洞“张冠张戴”成另一位“张大人”张佩纶……阎延文表示,看起来这些是细节漏洞,稍微严肃认真就能避免,但实际是创作态度和历史观上出了毛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
一些研究者更对其内容安排感到遗憾。“其实,把这部戏看下去对我来说很困难,我从看第1集起就感到失望和伤心。”阎延文告诉记者,“开演已经这么久了,出场的人物几十位,一多半都是清宫里的;该剧大力宣传的8个主要角色,没有一个台湾本土的英雄,这其中,李鸿章和慈禧又是主人公中的核心。这段历史中,有多少值得表现的事件却一笔带过,有多少值得宣传的英雄却弱化处理,有多少值得抒张的爱国情结却没有依托史实展开,相反还有一些渲染和‘戏说’,毫无根据,纯粹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