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不幸发生的万州22路公交惨案已经过去整整1周,但仍然广受社会关注。哀痛、叹息、追问、质疑,至今不见止息。在种种事故繁复纷呈的当下,实属一道奇观。原来,这个麻木冷漠的社会还有痛感,而且痛到能让人吼叫。
吼叫声中,不乏联想,甚至有人把联想扩大了1亿倍——从13位受害者联想到13亿国人,把驾驶员往左猛打方向盘联想到社会大车的方向迷失。可谓见微知著、以小喻大。
这种联想不无道理,但不应漏掉这场惨剧的责任者——那个肇事的悍妇刘某和失职的公交司机冉某。不要忘记,他们同样是受害者——虽然首先是祸首。
这种痛,也许还让管制者有所感觉——一周以来,有关万州惨案的海量文字与视频,似乎鲜有被删(除)、屏(蔽)、(封)禁,或者“404”的。这种状况,与他们(起码)自公元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巨灾,直至毒牛奶、毒疫苗、毒跑道、毒药酒……20余年以来变本加厉钳制言论自由的所作所为相比较,明显没有那么上心、那么卖力。他们,是不是也感到了一丝寒意?毕竟,公交车他们也是要坐的。他们可以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安全地放手大干删、屏、禁、404勾当。然而,当某个时刻多种因素偶然形成一种合力的时候,危险照样会猝然降临,如同这次惨案。来日方长,假如不幸遇到……何况,20余年来,大火洪水等自然因素,毒奶车祸等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生命灾难频仍不断,谁能数得过来?谁能说得清楚?稍加回忆、稍加思索,谁又能不后怕?
仅就眼前这场公交惨案而言,形成夺命“合力”的直接因素起码就有:
1、无理的悍妇。刘某自己错过下车点却无理要求司机中途停车。被拒绝后,又公然用手机击打司机,将全车人的安全抛到脑后。
2、违章的司机。冉某拒绝中途停车本属照章办事,却又同时违章与刘某打斗,在长达5分多钟的时间里不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证乘客安全。
3、冷漠的乘客。在刘、冉争吵打斗的全过程中,全车乘客袖手旁观。直到开上长江大桥,危险逼近面前,始终冷眼以对,似乎与己无关,终于自食其果,坠入长江无一生还。写到这里,笔者实在无颜谴责车上人的冷漠——扪心自问,假如本人身在其中,又能否挺身而出?

4、据国标规定,大桥防护栏要能够承载重型汽车以80公里时速15度角撞击不落桥。该车司机撞桥时速度为50公里(见图。此图为坠江公交车打捞上岸后“黑匣子”的记录照片,50公里时速清晰可见),低于防撞标准30公里时速,但却因此直接撞落入江中。防护栏未起作用。假如不降低建设标准(且不说偷工减料),公交车撞桥时不说被挡住,能否因有效减速改变方向而不致坠落?
除了以上直接因素,以下间接因素也对这场悲剧发生了作用。
1、规章缺位。司机冉某在遭遇刘某骚扰击打时,采取明显错误的应对办法。暴露出公交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本应按章操作的冉某违章行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惨剧即使这次不发生,也难保下次不发生。而且这个问题显然不仅仅“属于”公交公司。管理公交公司的相关部门难辞其咎。
2、教育失败。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刘某、冉某两人都是“70后”。按说,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接受着“正能量”教育。但在这场悲剧中,两人始终没有展示出任何形式的“正能量”。车里另外的10余人也没在“负能量”中生活。所有人接受的教育,接触的电视、报纸、广播、标语等,也无一不传递“正能量”,遗憾的是,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正能量”没有发生丝毫作用。长期以来无处不在的教育、宣传有形无实,如同花拳绣腿。
3、车站改变。刘某原本应在22路公交“壹号家居馆站”下车,但因“道路维修改道”,该车站改在“南滨公园站”,因此导致刘某错过了下车点,并引发她击打冉某,最终造成惨祸。众所周知,近二、三十年来,道路修了挖、挖了修、修了又挖,已成常态。路难行、绕道走、断头路,人们怨声载道非止一时。道路“翻烙饼”现象中暴露的贪腐问题多有暴露,已是众目睽睽。远的不说,两天前(11月2日)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双开”的贵州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蒲波,其“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中,就有道路修建问题。(链接:副省长蒲波四川往事:迷信的“蒲波红”介入上市公司重组,https://new.qq.com/omn/20181103/20181103A01ENC.html)。这次坠江惨案,22路公交车站点因“道路维修改道”而改变,是导致刘某误站发飙的诱发因素。“道路维修改道”有无此类“蒲波”问题?
在10月28日这天,就是这些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在万州22路公交车上,出于意料地偶然形成“合力”,导致了一场必然的人间惨剧!
一周来,在关注、评论、分析这场惨案的文章中,“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被高频率引用。这是好事。说明惨痛的生命代价让人们依稀产生了一种共识——同一方天地、共一种命运。在同一个社会这台“大客车”上,一旦发生“雪崩”,谁也难以置身事外。但与此同时,必须警醒的是:几人、十几人、几十人、几百人(克拉玛依大火)丧失生命的“雪崩”已经发生无数次!即使“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这次又发生了第N次“雪崩”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弄明白造成雪崩的原因?不然何以杜绝今后的“雪崩”?
凡事皆有因果。譬如这次,惨剧刚发生时,有关方面公布说,是一辆红色小轿车女司机开车逆行导致,随后,众多门户网站和官方媒体迅速跟进,予以报道。从直观可见的直接因素看,这一说法很容易使人相信。如是出于权威机构之口,更容易“板上钉钉”成为“铁案”。然而,事实很快证明,这样的说法罔顾事实。联系到过往事故,“有关方面”这类疑似误导并非孤例。既然如此,目的何在?在惨案处理过程中,这一因素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
现在,车辆已经打捞上岸,事故正在调查之中,全社会的人们都在等待着这场惨剧的真相。这需要一定时间,但教训已经昭然:当某个驾驶员不顾一车人性命,执意往错误的方向猛打方向盘的时候,全车人必须奋力制止。
所有人,无论强弱、性别;不分年龄、信仰,必须有力出力,无力发声,形成正向合力而非反向“合力”,方可制止悲剧发生——无他,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