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崇拜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图为湖北武汉市场上出售的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画像为封面的2021年日历。(路透社2020年12月7日资料)

——————————————————————————

子:中共又做出“重大国策”:“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你有什么意见?

丑:没什么意见。凡定为“重大国策”,都不可能有意见,也不会允许有意见。

六十多年前,大跃进是国策,大办钢铁是国策,成立人民公社是国策,走集体化道路是国策,哪个敢有意见?后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大讲“阶级斗争”,除了要“千万不要忘记”之外,还强调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谁敢有意见?再后来掀起的文革不说,“计划生育”是与每家每户都密切相关的“重大国策”,凡违反者都会受到重罚,谁有意见也没用。

子:还是说“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吧。中共弄得又像是拍脑袋出的“馊主义”。“全面复兴”很容易让人反感,会认为凡是“传统文化”都要复兴。不可能是这样。

丑:说的是。不过,媒体上虽是这样的标题,但内容上还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可能什么“传统文化”都复兴,不然,人类文明进步还有什么意义?

子:再说,有些“传统文化”根本不是复不复兴的问题。不复兴是死,复兴也是死,因为它根本“复兴”不起来。

丑:不错。不是故意要跟中共的“重大国策”唱反调,比如女人小脚,男人辫子,按说,这些也是“传统文化”,可你还能“复兴”得起来吗?人们会答应你“复兴”吗?

子:问得好。这种腐朽的所谓“传统文化”当然不可能复兴。还有女人的“贞洁牌坊”,你能复兴得起来吗?家中父母去世,传统文化中不仅子女要“披麻戴孝”,还要“守孝三年”,这也是“传统文化”,这些能“全面复兴”吗?

丑:有些“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习俗,不存在复不复兴,只要国家政府不干涉,于社会又无害,自己能“兴”多久就“兴”多久,最好让其自生自灭。有些所谓“传统文化”,早已被认作是“陋习”,甚至是虚伪的“礼教”,你怎么“复兴”?真能称得上“传统文化”的,只要它还有生命力,你不复兴,它也会顽强地“活着”;反之,如果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是到了所谓“该死的时候”,你再怎么复兴,也复兴不起来。

子:说得好。这方面,小的例子不胜枚举,只举一些大的例子。比如评书,当年名家刘兰芳说“岳家将”时,吸引亿万听众。一到播出时间,不论是午餐时分还是晚上开饭时,大家都端着饭碗围着收音机“如饥似渴”。现在如何?还有戏曲,无疑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一百年前,“看戏”、“听戏”,就是普通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甚至是阔人们的一种享受。有钱人家遇到什么喜事,可请戏班子一连唱几天大戏。鲁迅有篇作品叫《社戏》,写他与一群小伙伴,夜间撑着船到老远的地方去看戏。然而,电影普及后,戏曲就日渐式微。记得当年下放农村,谁家有喜事,可请公社电影放映队到他们生产队放一场电影。

丑:让我来接着说。再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戏曲这种传统文化就更是出力不讨好,市场越来越小。1992年,本人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一则短文《戏剧不易改良》中引用我国戏剧研究专家徐城北先生举的例子,说是一个京剧团原本想去外地演出赚一笔,不想后来连回程的路费也没挣着。央视11频道是戏曲频道,我不知道现在收视率有多高。有了互联网后,特别是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很多年轻人家里,干脆连电视机也不装了,只要有个好手机,一切都OK了。

子:这种例子也不知有多少,只是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全举出来。我也来再举两例:唐诗宋词是不是传统文化,肯定是,而且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李慎之生前在文章中提出要反对文化传统,但不应一概反对传统文化。他认为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专制,而“传统文化”中还是有许多优秀的东西。

但如果较真,现在说啥也不可能让人们去做律诗或者按词牌去填词,有多少人还愿意去研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呢?可不可以说,唐诗宋词再好,上千年后,也只能欣赏它们,而不可能让大家都学做唐诗宋词。

丑:还有毛笔字。梁实秋在《听戏》这篇散文中谈到中国戏剧,谈到中国毛笔字,或者说实际上也谈到了文化艺术“复兴”的问题:“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于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并在这篇文章结尾处又补充说:“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为什么,“时势异也!”

这次看到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做为“重大国策”,给自己的感觉,实在是太隆重了,隆重得让我这个中国人有些惶恐。别的不说,一个孔夫子,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应该宣传,弘扬,但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是就不要复兴了吧。

最后还想说一句的是,其实谁都明白:如果是因时间或时代淘汰的,不论你花多大力气去复兴它,恐怕都将事倍功半,或者干脆出力不讨好。

20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