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


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在对重要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的评价上,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以成败论英雄,成则为王极力美化,败则为寇极力丑化。二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英雄必然是“高尚、伟大、全面—无可挑剔”,要么全盘否定,负面人物必定是“头上生疮脚底流脓——一无是处”。在毛泽东暴政上台后,更把这些教条发挥到了极致。

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已过去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再展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尘,觉得不少重要的历史人物,虽“盖棺”久矣,“论定”仍然大有可商榷之处。孙中山和袁世凯便是这样的两位人物。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两大政治势力集团—-国民党与共产党,都对孙中山作了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国民党更将孙中山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尊为国父。而中共因要独尊“毛术”,故不能将孙抬得太高,而是选择性的捧孙,捧他的所谓“三大政策”,甚至说成是“新三民主义”。更不惜搞个“小动作”,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改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一字之易却大有文章,把它自己当时只是被人家收容、容纳(这是符合当时客观历史事实)的地位,自我“拔高”成了与国民党相互对等,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篡改,也突现当年孙中山这个“三大政策”是孙氏一生政治活动中最大的败笔。

当然必须肯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二千余年帝制,建立了中华民族史上、同时也是亚洲的第—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伟大历史功勋。任何时候这一功勋都必须大书特书于中华史册上。但在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功勋中,袁世凯是起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为推动历史的前进立下了功劳的。这一点决不能因后来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便一笔抹杀,概不承认。

武昌首义虽一举成功,但当时革命党的武装力量加上倒戈起义的清朝军队,总共只有几千人。比之于清廷的军事机器,明显处于劣势。但这时满清王室里,除了孤儿(宣统)寡母(隆裕皇后),几个摄政亲王都是只知锦衣玉食“几曾识干戈”的庸官腐儒。唯一的强势人物就只有北洋新军的首领袁世凯。清廷向来以八旗,绿营为其国家正规军。八旗为旗人(满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守协助,分守各地。但到了清朝末年,这些八旗、绿营,从官到兵都已腐朽不堪,特别所谓的八旗子弟,更成了腐败的代名词。所以这些军队根本不堪供征战之用。与此同时在清朝末期便建成—支陆军,号称北洋新军。以督练处为领导机构,袁世凯自任督练,下设参谋、执法、督操三个营务处,另附设粮饷、军械、转运、洋务、军医等局及教习处。军制分左翼、右翼,下设步、炮、马队、工程诸营。军中聘用外籍教练,统一配备新式步枪、马枪、快炮,办有德文、炮队、步队、马队四所随营学堂。袁世凯则广为收罗培植亲信将领,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段芝贵等尽隶其麾下。

袁世凯还制定了一套森严的军法军纪,严密控制其队伍。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我们现在唱的“革命红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曲调,就是当年袁世凯操练北洋军时的一首练兵乐曲。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首领的基础。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1902年扩编为“北洋常备军”。但袁世凯毕竟是汉人,清王朝对他不得不有戒心。因此中央的军权仍然掌握在摄政王、亲王这帮人手里。可是这帮人除了享乐什么也不会,更不用说打仗。因此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个都傻了眼,更没谁敢来请缨出战。隆裕皇后万般无奈,只好将兵权付与袁氏,令他来镇压武昌起义军。

以当时袁世凯的北洋陆军,如全力以赴扑向武昌,不说必胜,至少革命军是处于劣势的,鹿死谁手则殊难逆料。孙中山在严峻的形势下,被迫向袁世凯表态,在清帝退位后,自己一定辞职,接到孙中山的“表态”的密电后,袁世凯放下心来,决心把清廷彻底掀翻。于是他来个箭在弦上引而不发,推说“军队无饷了,请求皇族变卖私产,支援前线”。等隆裕把什么“私房钱”都拿了出来,他仍然口里喊打,却按兵不动。等革命的声势越闹越大,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最后袁世凯更弄出了一个“合词密奏”的方法。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内阁的全体成员,联名上“合词密奏”,请求清帝退位,奏文写道:“人心涣散,如决江河,莫之能御,爵禄已不足以怀,刀兵莫知所畏,似此亿万之所趋,岂一二党人所能煽惑。民军所争者政权,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久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事,以顺民心”。就这样软硬兼施,把那孤儿寡母的王室和一群窝囊废的亲王、王公玩弄于股掌之间。

1912年2月12日,苟延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以隆裕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接受优待皇室的条件,清帝逊位退出历史舞台。不可否认,袁世凯的这一切行动都有他个人功利之目的,就是为了等清帝退位后,他“顺理成章”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但他所作的这一切却顺应了当时的革命潮流,帮助和推动了革命的向前发展,并最终使辛亥革命在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的情况下,完成了废除千年帝制、建立共和的文明革命、光荣革命。

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扮演的是—个正面而有功劳的人物。至于后来他要野心膨胀复辟帝制,欲皇袍加身,终至身败名裂,则是另一码事。正如白乐天有句云“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五首之三)俗谚亦云“桥归桥,路归路”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从袁世凯之后到南北议和,孙中山在广州组建了南方的政权。从此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此后直到蒋介石率兵北伐的十多年中,中国北方被称为“北洋政府”时期。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北洋政府治下的中国,并不像中共历史书上渲染的那么黑暗。特别是民众的新闻、言论、出版、学术、结社、游行示威等诸多自由,不但比毛泽东暴政年代好—千倍一万倍都不止,甚至好过北伐后国民党执政的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开明的时期。虽然其间发生过像“三.一八”惨案,但后来证明并非当局蓄意下令所为。是士兵现场在混乱中误射造成的。而且当时的最高执政者段其瑞,不但在死者刘和珍遗体前长跪不起,以示谢罪。之后更自行下台,且终身吃素以示忏悔。这恐怕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是“影帝”般的作秀。

反观今日大陆从镇反、土改、“反右”、“文革”到“六.四”,冤死、错杀了多少人,哪个有良心的出来说过半句道歉的话?所以北洋政府执政时期,不但不可与毛泽东暴政同日而语,而且也并不比国民党政府逊色。与此同时孙中山则在不断强化他的党国至上的独裁体制。所谓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根本不见有落实“主权在民”的举措,而一味强调所谓“军政时期”、“训政时期”,把宪政民主变成了一张兑现遥遥无期的空头支票。甚至在国民党内孙氏也搞起了个人独裁与个人崇拜。1914年孙氏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时,甚至要强迫别人按手印保证效忠他,哪有半点民主气氛?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使民国陷于南北分裂。当时便有人撰联讽刺道:“国犹是也,民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对孙氏置党之私利于国家利益之上,不惜分裂国家的一意孤行斥之为“不是东西”。但孙中山则—味迷信靠枪杆子解决问题。为了武力统一北方,他竟然选择了“以俄为师”,实际上就是与苏俄这个魔鬼结盟的政策。于是外“联俄”,内“容共”,从而让苏俄直接插手干涉中国内政。而“容共”的结果,使当时本来没有什么影响力,更无什么实力的中共的一批政客和野心家们,顺利地渗入到国民党政治、军事的高层机构内,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一下子都让人家钻了进来,许多人更窃据要津,篡夺军权。尤其是黄埔,几乎是帮人家在办武装暴动的“培训班”。中共由是得以坐大,乘机“崛起”。

后来虽然所谓的北伐成功,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实则不但造就了—个比北洋政府时期更落后的党国独裁专制政权,而且因“联俄”而引狼入室,因“容共”而养虎贻患。终至不可收拾,最后葬送了中华民国。追本溯源,“始作俑”者的孙中山怎能辞其责?所以在今天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只要看看中共只提辛亥革命,却拒谈中华民国。抬出孙中山,但绝口不谈其建立中华民国之功,而大颂其“以俄为师”和所谓的“三大政策”。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所谓“以俄为师”,“联俄容共”,是其一生政治活动中最大的败笔,也是他对于民国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