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来,中国社会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议引起了社会上广泛争议,而随之衍生而来的,是对中国目前社保体制未来走向的担忧。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在答复回答人民网网友有关“2012年是否出台弹性退休制度”提问时称,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并“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批评。此后社会保障部又改称,“作为一项重大决策,目前还在征求意见当中。”该人士同时称,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方向是定的,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还没有时间表,“最快下半年启动相关调研”。
在公众的广泛反弹下,6月20日,《人民日报》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这样的一个政策要非常慎重。“不会在近期立刻实施。”
人社部又明确表示,如果要启动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肯定会深入论证,并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公正,在逐步达成共识后再实施。
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被搁置并未结束公众对中国社保体制的担忧,关于此事的争议,其实症结所在,在于中国社会保险机制目前存在的巨大空帐问题。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采取“部分积累制”。简单而言,当代人的缴费中,大部分(工资额度的20%)进入统筹基金,用于供养老一代;一小部分(工资额度的8%)作为个人账户,存起来在自己退休后发放。这样一来,有了个人账户的补充,统筹基金仅支付国民养老的最低费用,压力将大幅减轻。
中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结存了1.9万亿元。但是这1.9万亿元中含有大量的财政补贴,且结余分布极为不均。东部沿海省市,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沉淀了大量结余。而中西部省份还普遍入不敷出,东部沿海的结余无法直接填补亏空省份的缺口,亏空省份只能依靠大量财政补贴,难以依靠制度本身持续发展。
因此,尽管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名义上是部分积累制,实质上一直是现收现付制——参保人28%的缴费,事实上全部都是用于供养老一代人。
中国现行体制建立时的第一代人,并没有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理论上说,这一代人的个人账户应由国家及他们奉献多年的国企补齐,原因是,他们的劳动已经形成了巨额的国有资产。
但事实是,并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后虽建立了国有股转持等制度,也远不足以弥补缺口。因而,对第一代人的待遇发放,事实上是挪用了后来缴费者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由此造成个人账户空账。
到2011年底,个人账户中的记账额度已接近2万亿元,而账户中实有的资金仅2000多亿元。由此保守估计,中国养老金制度至少存在1.7万亿元的空洞。而这,已经是在养老保险费率高达28%、养老金待遇平均仅1000余元、人口红利尚存情况下酿就的结余。
如果继续坚持此种现收现付制度,据世界银行测算,财政补助将从2034年开始骤然增加,财政负担更加沉重,未来支付风险难以控制。从这个角度上,很多人批评中国的社保机制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单纯从理论上看,弥补这一巨大的空洞,有三个可行的办法。首先,是增加年轻人的缴费额度——提高养老保险费率,或者是用主要由年轻人创造的税收,即公共财政来补足支付缺口;其次,是降低老一代人的退休金待遇;第三,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缴费劳动人口数量、减少领取待遇的退休人口数量,以实现基金的增收减支。
事实上,目前财政补贴无力增加,费率也无调高空间,养老金水平已经低到可怕,唯一可能的路径便是调整退休年龄。
有分析称,年轻一代,可能会支持提高退休年龄,原因是可以减轻自己的缴费压力,但老人一直霸占岗位,又会影响自己的就业;有的老人尤其是社会精英曾在职收入比退休金丰厚,也希望多工作一些时日,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很多蓝领工人则渴望着早日退休颐享晚年。
而在中国的养老金体系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阶级冲突问题,也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并不需要预先缴纳个人账户,而是径直由政府发放,标准也比私营部门和蓝领高出了许多。
经济世界里,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庞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队伍的退休金,不可能凭空而来,事实上是占用甚至可以说是剥削了在职的年轻人所缴纳的养老金。
调整退休年龄,事实上意味着代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再分配,在没有社会政治共识的情况下,势必导致民间反弹。
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仅靠推迟退休年限,只是把问题的出现向后推迟,这1.7万亿的空洞,显然是依靠调整退休年龄无法弥补的。这一做法,推卸了政府长远责任,而击鼓传花的政策选择,也将把这个问题拖延到难以收拾的严重境地。
一般认为,要弥补这接近两万亿的亏空,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目前已经股改完毕的国资委控制的几百家央企和金融企业的股权,以可行的办法置入社保账户中,并制定稳妥有效的减持和管理机制。
这一方面偿还了旧账,做实了社会安全网,也使政府管控的国资,有机会成为多元化养老金机制下管理的现代公众公司,从而为中国经济改革开出新路。这也可能将成为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改革博弈的焦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