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一批知识分子发起公民联署,呼吁全国人大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3月7日,知识界联署名单公布第三榜。

仅仅内部征集,尚未向社会公开,参与第一、第二榜联署的就有数百人之多,其中不乏知识界领军人物,如茅于轼、冯兰瑞、流沙河、何方,秦晖、朱学勤、张千帆、贺卫方,戴晴、展江,徐友渔、于建嵘、崔卫平、杨继绳、陈子明、陈建民、贺延光等。此外还有前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前中央政治局常委秘书鲍彤。

企业家任志强、王功权参与联署更让人意外,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无论个人言论多么开放,通常都会与集体表达保持距离。

周四出炉的联署第三榜,更有44名律师联袂登场,包括陈光武、李肖霖、杨金柱、杨学林等多位刑辩律师。强大的律师方阵给人以崭新的想象空间:在中国未来的人权进程中,法律人必须砥柱中流,法律人也一定能够砥柱中流!

底线共识

显而易见,这是2008年之后,中国知识界最大规模的一次集结。批准国际公约,兑现基本人权,走向人权立国,正在成为中国知识界的底线共识!又岂止知识界!独立学者郭飞雄稍后发起的同一主题的公民联署,在草根和中产激起的反响一点也不亚于知识界的反响,可见人同此心。

缺乏共识和团结,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只要有助于消解这个危机,就是理性和建设性,就是正能量。兑现基本人权则是聚集正能量的最佳切入点——无分左派右派,无分精英草根,无分庙堂江湖,无分穷人富人,只要不是极端分子,都能在基本人权的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

而且,兑现基本人权并非陈义过高,并非什么乌托邦,而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操作性。诀窍就在于“基本”二字,即基本人权不是高标准的人权,而是低标准的人权。当初国际社会设定低标准而非高标准,就已经考虑到和照顾到一些国家还没有尊重人权的历史传统,有意给那些国家留出了余地,留出了循序渐进的空间。所以,基本人权是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拒绝的。

换句话说,基本人权不过是基础性质的,就跟水、空气、粮食是生活必需品一样,基本人权也不过是人权必需品,必须拥有,才能活得像个人的样子。如果连基础性质的人权都不肯接受,都要视为洪水猛兽,那样的国家是否自外于人类,是否还有一丝一毫道德上的合法性,自然就需要拷问了,而无论其经济发展速度多高。

兑现承诺

所幸,15年前即1998年,中国政府终于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国家领导人并且在多种场合公开承诺,一定会批准该公约。这等于向全世界响亮地宣告:中国绝不会自外于人类。现在所需要做的,只是怎样让该公约的精神在中国落地生根,怎样让那些庄严的承诺一一兑现。

所以,今天知识界发起的呼吁全国人大批准该公约的公民联署,其实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概念、新的要求。不仅都是常识范围内的要求,而且跟体制内的政治正确,也并非冲突。只要对兑现基本人权还有一点点诚意,就都不难正面理解这呼吁,读懂其中的大爱大善。然后以谦卑之心、以合作的精神来回应。

中国必须变革,变革需要支点。变革的支点何在?变革的路线图如何设定?一千个人甚至有一千零一种说法。但无论社会的分歧多大,在兑现基本人权这点上,不应该有无法弥合的分歧。无论变革怎么变,都应以基本人权为起点。

首先需要一场人权讨论,在基本人权问题上拨乱反正。知识界发起的此番联署,毋宁说就是这场讨论的发端。它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因而具有强烈的标志意义。十字路口的中国到底走向何方?未来是否值得期待?我们且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笑蜀,真实姓名陈敏,前南方周末高级评论员。现为北京《炎黄春秋》杂志编委,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