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我国将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8个字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是因为,按照国家现有的规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其他的都叫一般公务用车。当然,根据条例,那些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它车辆是应该保留的。这是否意味或是传递出一个信号:今后,大凡省部级以下,抑或是厅局级以下的官员专车,将“一刀切”被取消?
倘若中央动真格强力推进这样的公车改革,一定会让官场乃至民间社会都不敢相信,如果改革成功,中国的公务用车数量将大幅度削减,公车费用也将迅速降低。
公车改革,一改就是二十年。各地进行的改革试点颇多,全国已经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区域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但目前的现状却是公车越改越多、公车费用仍在增长。基于此,对于公车改革究竟用多大的力道,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后的公车购置、使用、维护情况,一般公务行为的交通解决方案,以及违背相关标准与规定后的监督与惩处等方面,公众依然有期待,也要继续观察。
《条例》规定,“严格按规定配备专车,不得擅自扩大专车配备范围或者变相配备专车”,而根据现有标准(1994年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只有省部级官员才有配备专车的资格。这是否意味着,此职级以下官员的专车均属违规,不论以怎样的名义和方式,是否都不容许再存在?这一人员范围包括公众目力所及的市长、县长、乡镇长,也包括各类局长、书记,几乎可以涵盖当下中国权力序列中的所有官员。
如果中央规定只是对旧有规定、标准的重申与“严格执行”,而没有严格又明确的监督和惩处措施,这个规定的威慑力和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没有过硬的预算监督体系,花多少钱都得不到有效的阻止和制约,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公车数量和公车费用,都常年见不得光,那么,公车改革的实际成效也就很难乐观。
公车泛滥、公车私用多年来一直是官场的顽疾,与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国旅游并列为“三公消费”,被称为“马路上公开的腐败”。公车消费一年究竟要耗掉多少亿也一直是一个谜,曾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长期关注公车改革,早些年他就认为全国公车消费说法不一,官方是2000亿元,民间是4000亿元。他认为4000亿更合理,实际上每年公车开支要远大于上述数字。
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对于上述数据,一般稍有些常识的人都觉得偏于保守。目前我国的公车数量不会少于60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开支保守估计逾1万亿!我国公车数量之大耗费之多,是人所皆知的事实。新华社的《半月谈》杂志曾披露,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再加上车辆的保养维修、汽油费用等,合计起来大概在20万元以上。这个数字还是两年前的数字,随着财政开支的大幅增长现在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
全世界公务车数量第一的国家无疑是中国,因为中国人多官多机构也多。世界上公车标准最高的自然也非中国莫属,如果在北京街头留心观察,除了满大街的奥迪A6,挂公务车牌号的,不乏奥迪A8W12、奔驰S600、宝马750以及宾利、劳斯莱斯之类的豪华公务车,这些豪华公务车在街头巷尾连交警也要避而远之。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对51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2%的受访者赞成取消领导专车。这个强大的民意基础,给中央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实际上,公车改革外国早有先例,如韩国首尔市只有47辆公车,其中“官车”仅有4辆:市长1辆,3位副市长各一辆。芬兰,全国只有5个人有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大小官员,乃至市长开私家车、挤公交、地铁或骑自行车上下班,都是正常现象,为什么中国的“人民公仆”不能效法呢?
公车改革在中国毫无疑问会触动官员的特权利益,势必会遭遇重重阻力,过往失败的公车改革记录也让全社会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