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主要以旅游和购物走向全球的中国中产阶级来说,IS伊斯兰国,似乎是过于遥远的存在,因此,在今天的新浪微博热搜榜上,“巴黎枪击”以22万条占据榜首,而“ISIS”以20万条紧随其后。
亲政府小报《环球时报》此前的一篇评论也被转发和抨击,这篇文章说,西方媒体一味渲染IS残杀俘虏、斩首人质的极端一面,对该组织在占领区提供公共服务却少有谈及,因此,IS究竟是十恶不赦的恐怖组织,还是当前中东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仍很难定论。
美国政治新闻杂志《大西洋月刊》编辑Graeme wood为该杂志采访撰稿的三万多字的封面报道《IS伊斯兰国到底想要干什么?》,虽然涉及太多的伊斯兰历史和神学概念,但仍在关注时事的群体中迅速被分享转发。
问答社区“知乎”中关于IS如何募款,围绕着IS的国际博弈等文章,被许多微信公号制作成各种文字推送。
在无条件支持政府的“自干五”群体中,就攻击法国遭遇恐怖袭击,某种程度上是自作自受,“应该反省一下这是不是搞乱别国以后造成的恶果,是不是自作自受!无辜老百姓成为了替罪政客的牺牲品。”
一位体制内媒体人说,“全球除了中国之外,已经没有一个大国可以称的上安全。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是非常明智、也是非常对自己国民负责的,我们有效的远离国际社会上的一切冲突: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都卷入一场或者两场军事冲突。”
评论作者李方却担心,此次袭击,会不会导致欧洲理想主义的“破灭”,他说,欧洲的明灯会再次熄灭吗?
李方说,虽然我认为欧洲已经被历史包袱和政治正确绑架着走得太远了,但我还是真心佩服欧洲人,因为他们有着人类未来的伟大理想并且勇敢地实践着。
暴徒血洗查理周刊,欧洲人抗议暴行、重申言论自由的原则,但是并没有质疑宗教宽容的精神。欧洲向几十万中东和北非难民无条件开放边境,并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我们一方面心里敬佩,恐怕另一方面也觉得欧洲实在太过理想主义。欧洲想要走出一条人类未来的道路,他们被自己的理想所绑架,至少他们太超前了,如果我们不太好意思说欧洲人傻的话。
李方提出,巴黎屠杀后欧洲特别是法国德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便国家政策方面依然极力保持均衡,那么普通民众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去应对?巴黎市中心会不会空心化,传统法国人会不会退到市郊甚至乡下,去试图维持一种传统的欧洲生活方式?巴黎曾经试图融合一切,甚至在查理周刊事件后依然故我,那么这回她还守得住理想的底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