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事发已经一个多月了,北京正在极力消除毒奶事件的负面影响,但尚不能阻止毒奶事件在国际上的连锁反应。这是法新社从北京发出的一篇电稿的评论,电稿报道:中国昨天宣布对27个城市的75个品牌600多种液体奶进行的检测没有发现三聚氰胺。这是毒奶事件曝光以来的第六次检测。中国还把毒奶问题的源头锁定在牛奶收集站,并在呼和浩特又逮捕了六名新的嫌疑人。北京今天还宣布派出5千名检察员分赴各地,以检查各种以奶为原料的食品的安全。北京的地方报纸今天报道,在上周,北京地区又确诊了382例受三聚氰胺毒害致病的病例。英文的中国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今天的社论呼吁严惩有责任的人员。

 虽然北京正在极力消除毒奶事件的负面影响,但毒奶粉问题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酵,除了中国制造的奶制品之外,许多国际品牌使用中国原料制造的奶茶、咖啡、巧克力、饼干等,相继检验出不同程度含量的三聚氰胺,虽然中国宣布液体奶的新检测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同样令人震惊的是,三聚氰胺的足迹已经遍布许多食品,在中国老百姓常喝的豆浆制品中,甚至在含蔬菜的食品中,都能发现三聚氰胺的足迹。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目前已经成为令人生疑,让人害怕的标签,成为假冒伪劣的同义语,可“中国制造”又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因而带来世界性普遍恐慌是不言而喻的。在亚洲,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南韩、文莱、柬埔寨、肯尼亚、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加彭等国家和地区禁止进口和出售大陆产乳制品。日本、印度、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国家只退回出现问题的大陆产品或加强检疫。印度尼西亚卫生局在四个中国大陆制豆奶饮品验出三聚氰胺,含量超出香港法例上限三十六倍,是首次在豆奶类制品中验出三聚氰胺。新加坡当局决定扩大抽验范围至大陆出产的豆奶。不仅东南亚、日本、韩国、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食品纷纷遭到彻查和下架,下架风潮已经蔓延到中亚,拉美甚至欧美国家。 毒奶粉事件延烧至今,中国当局一直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方面严控媒体对毒奶粉事件的报道,官方媒体甚至宣传“少量的三聚氰胺对人身体无害”。另一方面又恐吓和阻止律师为毒奶粉受害者讨回公道。

大公报记者在北京“三鹿奶粉事件志愿律师团”了解到,来自新疆的张元欣、阮浩文、龚峥嵘等三名志愿律师就“三鹿奶粉事件”的受害人赔偿问题,向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书,建议增设民事赔偿指导协调组,并立即对三鹿进入破产程序,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据悉,该建议书目前已交由新疆自治区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给自治区政府和国务院。

学者和评论人士继续深入分析毒奶粉事件的蔓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学者刘晓波博士首先提出毒奶粉事件背后的中宣部扮演的角色,认为新闻封锁和媒体控制是罪魁,他的鲜明观点,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要害。海外许多媒体就刘晓波博士的观点进行了报道, 另外设在法国巴黎的“记者无疆界”组织指责中国官方限制新闻自由,并向世卫组织投诉。“记者无疆界”组织上星期四(10月2日)在写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公开信中,抨击中国政府在毒奶粉事件中限制新闻自由。公开信表示,“早在今年7月,《南方周末》记者何峰就已经收集了许多婴儿住院的信息。但是,在奥运前和奥运期间,通过中宣部,中国政府禁止报道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所以何峰的编辑因为担心受到当局惩罚,决定不发表他的报道。”公开信说:“中国毒奶粉事件的最新发展清楚表明,中国政府实施的新闻审查制度导致了灾难性后果,使中国成千上万的新生儿和其他进口中国乳制品国家的公民的健康受到影响。”公开信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立即就毒奶粉事件与中国当局交涉。 因此毒奶事件的恶劣影响并不会因为官方公布一些新的令人放心的检测结果而迅速消弭,只有真正检查事件的直接肇事者和深层制度原因,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