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大陆热映的美国影片《行动目标希特勒》(Valkyrie),再现了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上校刺杀希特勒的情景。炸弹爆炸后,希特勒头发被烧焦、耳膜被震坏、两腿被灼伤……人类反抗暴政的历史上,又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国人第一次知道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还得追溯到1965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内部参考书《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以如橼巨笔,记录了德意志的优秀儿女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功败垂成的暗杀行动。
《如焉@sars.come》一书的作者胡发云,难忘最初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的震撼,形容是\”石破天惊\”,他认为\”这本书在意识形态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因为纳粹的口号和做法都和中国的\”文革\”太相像了。[1]
中共建政之后,施行党文化的强劲洗脑长达60年,很多人已经把爱国等同于热爱党国。祖国是地域、文化、民族方面的概念(相当于英文的Country或Nation);国家只是一个工具,是政府(相当于英文的Government)。古人就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中共刻意将二者混为一谈,在小学教材里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篡改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怎样才是爱国?托马斯. 杰弗逊说得好:\”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
在以巴冲突中,以色列的电视台反复播放一个巴勒斯坦医生家庭的惨剧,医生的三个女儿死于以军的炮火;[2]\”新星\”轮事件,俄罗斯媒体率先披露本国海军炮击\”新星\”轮、且该轮并不涉嫌走私的事实,与俄官方最初的说法大唱反调;[3]美国以反对越战、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更是汗牛充栋。
任何国家的执政者(党)手中的权力都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也能够祸害苍生。因此,始终对权力抱以怀疑的态度,把政府的每一个行为和举措都放到显微镜下观察,防止权力的滥用、监督权力的运行,是媒体和爱国者的首要任务。在现代文明社会,为政府唱赞歌不仅荒谬,而且可耻。
施陶芬贝格刺杀国家元首,堪称异议最激烈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当时的情形下,个人为拯救灾难中的祖国所能做出的最勇敢的选择,当之无愧地成为伟大的爱国者。
原德国总参谋长贝克上将在一份备忘录中说:\”军人服从是有界限的,这就是当他们的知识、良心和责任不允许去执行命令时。\”1944年8月,纳粹上将、巴黎城防司令肖尔铁茨,拒绝了希特勒将巴黎付之一炬的命令;[4]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发布了在德国实行焦土的计划:摧毁德国所有工厂、重要的电力设备、自来水厂、煤气厂、食品店、服装店、桥梁、铁路和交通设备、河道、船只、机车和货车。然而,由于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斯佩尔等一些军官抗命不遵和盟军进攻的神速,这个毁灭德国人生存基础的罪恶计划未能执行。[5]
施陶芬贝格上校等密谋反叛的高级将官,是纳粹德国的叛徒和忠贞的爱国志士。他们背叛了法西斯政权,忠于自己的祖国。战后,不少德国人仍将施陶芬贝格视为\”叛国者\”,认为他破坏了德国人\”忠于职守\”的传统。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1994年说:\”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视为英雄,而应把他们作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2004年6月,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上宣布,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证明,早在德国战败前一年,一些德国人已在试图结束纳粹统治;7月20日,德国为这次未遂的暗杀行动举行了60周年纪念活动,施罗德盛赞施陶芬贝格等德军军官为所有德国人作出了榜样。 德国无数的街道、学校、广场、火车站都以\”施陶芬贝格\”命名,以纪念这位志士。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还是忍不住去想,要是暗杀毛泽东的《571工程纪要》获得成功,人们今天将会怎样评价林彪?
注释:
[1]罗雪挥《\”内部书\”:红花香,白花亦香》,中国新闻周刊第383期。
[3]闾丘露薇《关于俄罗斯击沉中国货轮》,凤凰博报,2月20日。
[4]单世联《巴黎为什么没有烧?》,《南方都市报》,2005年5月15日。
[5]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