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中国财政科学院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的财政蓝皮书,称2017年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显着,体现为经济增长平稳且风险不增,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并预计2018年中国财政收入仍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增长较快。
财科院发布的财政蓝皮书则认为2017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呈现新特征。
一是从“积极”到“积极有效”,更加“积极”,表现在2017年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了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赤字率仍保持在3%的水平,赤字规模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相应增长、适度扩大。
更加“有效”表现在2017年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发挥“结构性”优势,突出了保障重点,提高了支出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从“需求侧总量”调控到“供给侧结构性”调控,2017年财政政策已经明显侧重“供给侧”,而从“十二五”时期至今,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逐步实现了从侧重“需求侧”到侧重“供给侧”的转变。
蓝皮书还指出,2018年中国财政政策目标应更侧重促进就业公平。并预计今年财政收入仍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增长较快,非税收入将进一步规范。具体来说,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都将实现高速增长。
路透社报道,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上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从全球来看是这样,从国内来看也是如此。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对抗不确定性,注入确定性。财政政策注入确定性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完善,从这些方面去使整个社会,尤其是经济领域实现各种风险的缩小,使大家感觉到预期更加稳定,而不是更加紊乱。”刘尚希称。
路透社报道,相较蓝皮书的乐观结论,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则认为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并坦言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徐忠称。
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因为对地方债务控制后,总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
徐忠认为,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资本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财政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更加重要。为了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徐忠称。
在他看来,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关键是加快落实财税改革,为金融市场发挥约束作用创造条件。
对于眼下中国的金融乱象和庞大的地方债务风险,徐忠认为实际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和整个体制机制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杠杆是被动加起来的,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规模扩张、杠杆率攀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