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人的独特精神需要是:一个拥有庞大体量和强大权力、能为他们解决世界上的一切挑战、释却他们所有心理重负的心理依赖对象。在“绝望和耻辱”的二十世纪初年,共产主义理想给他们许诺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于是他们把所有的热情,甚至生命,都献给了这场运动。由于文化的强大惯性,一个文化中的大众的精神需要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中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常常押韵”的原因。由此推知,在不远的将来,与共产主义押韵的某种宗教、理念或大众思想动员运动可能还会再一次如烈火般席卷华夏大地。
5.3 中国人想要什么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两类,缺失需要 (deficiency needs) 和成长需要 (growth needs)。缺失需要包括基本生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被爱、被尊重、被仰慕等。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使命的需要等。【29】
缺失需要是维持人的基本健康水平的需要。“缺失”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人在缺失这些东西时会生病。生理上的缺失需要得不到满足(如营养不良)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而精神上的缺失需要,如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被爱、被尊重、被仰慕等,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心理疾病。
缺失需要有两个特点。首先,缺失需要对人的价值随着人对它们的拥有量而递减。一个人在没有这些东西时,它们会在他的心目中占据无上的地位,他会把所有的心思都用来获取它们;一旦他开始拥有了这些东西,它们的价值就开始下降,而他会转而被其它的欲望吸引。一个例子是人最基本的缺失需要:食物。对于饥饿已久的人,食物不仅是他最强烈的欲望,而且很可能是他唯一的欲望。饥饿极甚时,为了得到食物,很多人都可以放弃自己的做人准则、亲情伦理。当他得到了足够的食物时,食物对他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当他已经吃得严重过量,眼前的食物便对他成了一种负担,而他的心思早已开始绕着其它的欲望打转了。
换句话说,缺失需要对人的价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人对它们的缺失程度被无限放大。缺失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刻也就是它被忘却的时刻。
其次,缺失需要是人的外在价值,或者说,是“身外之物”。它们并不是人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的一部分。【29】比如,一个人的安全感取决于他的外界环境是否对他有威胁;归属感和认同感取决于他人对他是否接纳;被爱、被尊重、被仰慕都取决于他人的态度。
与之相比,成长需要是人的内在价值,或者说,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获得的价值可以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可以与他一起成长。比如,人的知识、判断力、对美的识别力、心态的成熟、不断开发出的潜力等可以无限成长,没有餍足的时候。
中国人在价值观形成的孩提时代也正处在社会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生活的一切被父母和老师的权力控制,他们的安全感被剥夺,要随时取悦于权力关系的上游者。【26】于是,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的追求便是他们幼时缺失的两样东西:安全感和权力。当一种给他们许诺了 “翻身作主人”、“打倒地主和军阀”的强权出现在地平线上时,这愿景与他们心灵深处缺失的这两个需要发生了共鸣。
但当他们最终大获全胜,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像一个饿汉子刚刚吃饱了饭,刚才吃了些什么东西已经全部忘掉。饱餐的亢奋渐渐消退,他们有些惘然若失。
从马斯洛的这个观察角度,可以说,同为大神宗教,共产主义理念比起基督教和佛教的短寿是因为前者满足的信徒的精神需要是缺失需要。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缺乏安全感,那么,共产政权是给了他一个可资依赖的巨大肩膀。但这并没有根治他的心理疾病,因为这个肩膀或许并不能真的像它当初许诺的那样满足他所有的安全感需求,也可能随时弃他而去。根治他的不安全感的唯一方法是增加他自己的勇气,即通过提升他的内在价值来满足他的成长需要。
当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向往也多半是出于强大的民族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依赖心理,而不等于他们打算为这个民族牺牲自己的什么东西。这很像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婴儿需要母亲的强大是因为强大的母亲能给婴儿以安全感;婴儿并没有为母亲做些什么的打算。只有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成年人才可能心甘情愿地为他人付出;没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是心理上的婴儿,只知道索取。心理学家武志红的《巨婴国》对这种心理有出色的讨论。【30】
能使这些人心甘情愿付出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下一个“夺魂咒”,将他们再次置于宗教的亢奋之中。
对缺失需要的一次次追求、满足和失落的循环似乎可以为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王朝轮回提供一种解释。共产主义理念只是这个永无止境的寻觅过程的韵脚之一。
日本武士、被称为明治维新精神领袖之一的吉田松阴对中国有不客气的评价:
“支那人常自尊为‘中华’,贱外国为犬羊,而一变为蒙古,再变为满洲,所谓‘中华’之人,盖不能平矣。然其俗以统一为大,丕炎(注:指魏和晋的开国君主曹丕和司马炎)以下,大义所不容,明教所不恕者。至于其统一寰区,则举以为天子不移,况乃疑于蒙古满洲乎。父之所以为贼者,子可以为君;子之所以为君者,孙可以为贼。忠孝之训,虽载诸空言,不能施于实事。凡如此者,彼皆习以为常。
“夫洪钱(注:洪:洪秀全;钱:当指太平天国军师钱江),中华人也,率中华人攻满洲贼,其名可谓正矣。满洲,一统天子也,奉王命,讨乱贼,其名可谓正矣。然则二京十八省之民,孰从为正,孰从为贼,是吾之所以为支那人深悲也。”【30】
这段话语带讥诮,但有几个敏锐的观察:
(1)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是尊卑的关系(“自尊为‘中华’,贱外国为犬羊”)。以这样的期望值,如果现实是“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这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创造出最大的缺失需要。于是,“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就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期盼。
(2)中国人对国家只要求“统一为大” ,而对统一的方式和统治者的身份并无要求(“至于其统一寰区,则举以为天子不移,况乃疑于蒙古满洲乎”:大意是,只要是统一了全国,就是真命天子,哪管他是蒙古人还是满洲人)。这仍然是出于一种依赖心理:国家是自己的心理依赖对象;只要国家的统治者足够强大,不管它是什么民族,都给个人以充足的安全感。武志红对这种心理给出一个形象的例子:“无助的婴儿找妈,这种隐喻,在我们的文化中比比皆是。譬如,动不动就下跪的小民,都期待着完全无私欲的青天大老爷。” 【31】小民并不认为自己有选择青天大老爷的权利,所以也当然不会在意青天大老爷是蒙古人还是满洲人。
(3)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淡漠(“一变为蒙古,再变为满洲”;“父之所以为贼者,子可以为君”)。努尔哈赤是中国人的贼,努尔哈赤的后代是中国人的君。在中国人的价值空间中,民族认同感排在很低的位置。这个价值观排序的一个佐证是每次改朝换代时中国人自相残杀的惊人数量。这与“自尊为‘中华’,贱外国为犬羊”并不矛盾。武志红对此的解释是:中国人的自我是集体性的自我,而不是个体性的自我。“只有个体性自我,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良知,而陷入集体性自我的人,会缺乏共情能力,即缺乏真正的同情心。”【31】也就是说,对“中华”的热爱只是出于对集体性自我这个抽象概念的热爱,完全不等于对在大街上行走的实实在在的同胞的同情心。
这些观察再次说明中国的土壤之独特。在这片土壤上,个人的最强烈的需要是群体的权力,而自己则甘愿充当依附于这个群体之上的一个没有独立行动力和担当的附件。
6. 结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说的是比起浩瀚而纷繁变幻的世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但另一方面,人的想象力、好奇心和精神需要却是无限的。宗教就是这样一种天才的发明,既照顾了人的有限认知能力,又满足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许多精神需要。宗教对信徒的思维世界的脱胎换骨之彻底、在信徒心中激发出的情感之强烈、信徒为之献身的意愿之决绝,都说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何其伟大的灵魂工程。
在每一种文化中,大众各有独特的生长环境,所以也各有独特的精神需要。在中国,这个独特的精神需要是:一个拥有庞大体量和强大权力、能为他们解决世界上的一切挑战、释却他们所有心理重负的心理依赖对象。在“绝望和耻辱”的二十世纪初年,共产主义理想给他们许诺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于是他们把所有的热情,甚至生命,都献给了这场运动。
由于文化的强大惯性,一个文化中的大众的精神需要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中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常常押韵”的原因。有学者指出,1920年代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与在其不久前刚尘埃落定的太平天国起义有许多相似之处,【32,33】这是押韵的一例。
谢选骏系统地比较了中国历史上从陈胜、刘邦到方腊、钟相、红巾军、太平天国,一直到毛泽东的“神汉建国”的传统。【12】从这个视角来看,“神汉建国”的韵脚已经在中国历史上轮回了两千多年。
由此推知,在不远的将来,与共产主义押韵的某种宗教、理念或大众思想动员运动可能还会再一次如烈火般席卷华夏大地。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要避免这种轮回,唯一的希望是中国人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需要是一种心理疾病,然后治愈它。但是从现实到理想之间的路上有巨大的障碍。医治心理疾病的首要条件是自己意识到疾病的存在,而当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都有同样的症状,弥漫其间的所有新闻、历史、艺术和教育也都是被同样的患者所创造,其中的每个人都会觉得这才是正常,而其它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才是有病。
最后是给有耐心读到这里的读者的几句赠言。虽然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个值得好奇的问题,但人生的意义不该只是当社会风云变幻的一个好奇的旁观者。“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 的心态或可作偶尔的娱乐,而以此了却一生则似乎不是足取的人生观。中国漫长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轮回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为自己当下的生活作出选择的能力,所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某位许诺了无限美好未来的大神。个人有可能、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 如何判断、如何行为、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我认为这才是个人最该好奇的问题。一个饱满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的有意识的选择衔接而成。每一次有意识的选择都会导致对自己了解更多一点,离自己的潜力和天赋更近一点;一系列的选择就会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潜力和天赋。如果个人能有这样的行动力,一方面,对个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而丰满的人生;另一方面,即使这样的一生对扭转社会的大潮并无多大的实际功效,一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其中一些人的不计较成功率的生活选择中成就的。
2020年7月
文献
1. Hayek, F. A. The Road to Serfdom. George Routledge & Sons, 1944
2. 杨继绳,《天地翻覆——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3. Kula, M. Communism as Religion, in Totalitaria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Religions, Vol. 6, No. 3, 371- 381, December 2005
4. 一平,“共产主义运动的宗教性——《共产主义神话与‘新中国’》第一章”,http://minzhuzhongguo.org/MainArtShow.aspx?AID=64827
5. James, W.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Barnes & Noble, 2004
6. Norenzayan, A. Big God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解颜,“军营里的灵魂工程”,http://minzhuzhongguo.org/MainArtShow.aspx?AID=105083
8.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2703.htm
9. 孙英梅,李志勇,“生物学史上的深刻教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99946.html
10. 胡大年,“文革中对爱因斯坦的批判运动”,《华夏文摘》增刊第六三五期(zk0803d)
11. 张放,“红军长征中的舆论宣传:为什么威力这么大?”,https://3g.china.com/act/military/62/20161017/23777996_3.html
12. 谢选骏《中国神汉建国史略》。Google Books, 2017
13. “中国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3/12/26/ARTI1388063984128650.shtml
14. “梁家河为什么这么火”,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129/c415067-29793278.html
15. 穆正新,“成人不宜的‘黄继光堵枪眼’”,https://blog.boxun.com/hero/2006/mzxtd/1_1.shtml
16. 洪振快,“中共英雄的历史真相,谁说了算?”,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60225/cc25hong/
17. 李慎之,“被革命吞吃掉的儿子——怀念李炳泉”,http://www.aisixiang.com/data/29080.html
18.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http://www.dodobook.com/index.php?id=books/hongtaiyang
19. 费正清 (Fairbank, J. K.),《费正清中国史》, 吉林出版集团 2015
20. 倪春纳,“交心运动与反右运动辨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8 卷第 2 期,2012 年
21. 李慎之,“智慧与良心的实录——《顾准日记》序”,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139451
22. 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 Google Books
23. 苏智良,《中国毒品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年
24. 尾崎行雄,《咢堂回顾录》,东京,雄鸡社,1951年
25. 山本忠辅,“成欢激战实录”,《东京朝日新闻》1894年8月9日
26. 解颜,“小镇的权力与教育”,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150/413202033228.htm
27. https://www.diyifanwen.com/dangtuan/sixianghuibao/4104403.html
2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5204596
29. Maslow, A. H.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Sublime Books, 2014
30. 吉田松阴,《吉田松阴全集》第二卷,岩波书店,1934年
31. 武志红,《巨婴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32. 林绿野,“太平天国与中共天朝之相似性”,http://minzhuzhongguo.org/MainArtShow.aspx?AID=62765
33. 一平,“中共革命与太平天国 ——《共产主义神话与‘新中国’》节选”,http://minzhuzhongguo.org/MainArtShow.aspx?AID=6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