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作于1989年5月24日。当时,北京已宣布戒严。这篇文章写好后,我曾到针织路人民日报社大院里找到《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蒋映光先生,希望能发表此文,蒋先生表示已无可能,因为报社已被军方控制。


全民参政乃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个政治体系是否成熟、是否能把那些产生于现代化过程、并因此而达到新的觉悟水平和动员水平的社会力量成功地纳入政治共同性轨道、进而推动民主化向更高层次跃进的重要标尺。

全民参政的呼声在国家政治生活质量低于经济-社会生活质量、政治开放水平落后于社会动员水平的情况下,往往显得更加强烈。据现代政治学的研究,任何一种特定政体的稳定性都取决于参政水平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政府来说,要想维持政治的稳定性,就必须在参政扩大的同时,使社会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复杂性和适应性随之增长。反之,如果对人民参政的要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其结果势必造成真正的社会不稳定乃至动乱。这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有悖历史潮流的。

与此相应,全民参政也有两种形式:突发式的和渐进式的。在一般情况下,参政的范围总是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扩展、参政欲望的增加而扩大,表现为一个渐进式过程。政府的明智行为(自觉疏通扩大参政的机制与条件)将有助于这个过程更加健康、正常地进行。但是,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的行为与人民的愿望处于相互矛盾乃至对立的状态,政府不是鼓励、而是压制人民说出自己的心声,甚至在社会各阶层的参政要求已经明朗化、政府自身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危局中,却仍然要一意孤行。这时,历史的辩证法就要“显灵”了:人民将以更加激烈的形式、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入到参政行列中来!这个过程是突发式的,迅雷不及掩耳的。许多在正常情况下很难表现出“政治行为”的社会阶层或集团,这时也站了出来。巨大的人民参政浪潮荡涤着社会上的各种污泥浊水,人民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心灵净化。事实上,这正是人民民主运动勃起、社会秩序从表面看去比较混乱、但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反而骤然下降的基本原因。

当然,突发式的全民参政,正因为它是突发的,所以从整体上多表现为一种无组织力量。由此迸发出的热情往往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要把参政热情转化为具有持久蓄积力的、推进民主化进程的结构性要素,就必须变无组织性为组织性、变临时的聚集为组织化的团体。只有这样,全民参政才能进入一个更具实质性的阶段。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铲除腐败、推进改革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人民一致接受的政治口号。但愿我们能以此为契机,推进全民参政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扩展,变当前的社会危机为民族精神重振、国家复苏的转机,使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真正走上全民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作于1989,5,24,北京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