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50年代出生的我们的上山下乡- -致我的孩子们(一)

◇ 被迁移之一:被抛弃后的唯一出路

亲爱的孩子们:

我们被抛弃以后,毛泽东为我们安排了一条上山下乡的路。由此你们的父辈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知青,全称叫知识青年。就是“文革”期间毕业的或者没有毕业的、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被下放到农村与边疆的学生。

我感到“知青”还应该包括“文革”前下放的、支边的、到农垦的知青,例如去新疆的知青。都是在1949年建国以后从城市到农村去的学生。

你们总会问,为什么要搞上山下乡呢?这个问题要去问问毛主席老人家了。可惜他已经在天安门前的纪念堂里安睡了,不会再醒了。

我们这些上山下乡过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1968年12月21日。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预告,今晚将广播毛主席最新指示。那时,接到这样的通知立即要积极行动起来的。晚上大家都要虔诚地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着聆听“毛主席的声音”。

原来是对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学生说的: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

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报导及其编者按。这篇报导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关镇部分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一事,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人民日报》为这篇报导所加的编者按语引述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这就是“文革”时期毛泽东著名的“12·21指示”。正是毛泽东的这个指示,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造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个令人酸楚的名词:知青和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等。

对于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已经有了许多文章讲述。就近期来说,我比较推崇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9期上刊登的郑谦的《“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题》和“共识网”上发表的刘小萌《不要美化“上山下乡”》。这两篇文章是今年来研究知青上山下乡问题众多文章中较为全面和突出的。我建议你们有兴趣的话看看这两篇文章。

还是回到被迁移的事情上来。

毛泽东在1968年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里与以前类似的指示里强调了“再教育”,重在“必要”。这些都是打着“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旗号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如果说在“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主要还是经济原因,那么到了“文革”期间发生的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我感到政治原因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对此,刘小萌教授在《不要美化“上山下乡”》里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绝对讲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觉得都不准确。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制度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毛泽东极左的那一套,这场运动不一定能够发动的起来,即便发动起来,延续时间也不一定那么长,也不一定发生那么多现在看起来非常怪诞的现象。可是要强调是缘于个人的因素,实际就回避了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制度的原因。从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发展、到最终失败,充分证明这个制度是没有出路的。这是我在《中国知青史》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观点。”

……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当我们说到上山下乡运动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时,千万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实际上它们是一种互补关系,从经济因素讲,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没有对六亿人民‘统统管起来’的高度控制,我想这个上山下乡在50年代、60年代就不会发生并且愈演愈烈。可是单纯强调经济因素,忽略政治因素也是不全面的,因为从上山下乡的指导理论看,一直可以追溯到毛泽东早期的思想。”

我赞同刘教授的观点。

那时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全国都被卷入了。工人们可以在“革命”、“造反”的旗号下不生产。上海当时那个工人造反“领袖”带着人跑到安亭去可以拦截上北京的火车就是一例。农民也是如此,可以不种地,只要是搞文化大革命就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无序之中。所以到了毛泽东死后“文革”结束,中央的领导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李先念)。如此一来,怎么可能安置近千万的学生呢?政治的动乱造成了经济的奔崩溃,经济上无力承担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毛泽东只能把安置学生的方向放到了农村。

为什么会选择农村呢?因为农村劳动力是靠是记工分活着的,自劳自得,国家省去了一大笔安置开销。中国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能够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加上由于当时对苏联可能发动战争的原因,在全国一下子建起了许多建设兵团,也是安置学生的一个渠道。还有许多农场可以安置。这些都成为留在城市里无所事事的学生们的出路。以备战需要或者“不在城里吃闲饭”为理由,全国的上山下乡就此开始了。

在官方的记载中,说十年上山下乡有1600万人。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里说的。但是这个数字不包括1968年以前的,更不包括户口在农村、户口来自农村后来回老家的知识青年,这个数字应该不小于1400万。维基百科的数据说是2000万。

其实,这些数字都不重要了。就像现在纠缠于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大饥荒死了多少人一样,总之这是现代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幕。

上千万人从城市被驱赶到农村,相当于把一些只有千万人口的国家来了一个大搬家。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是以一种强迫的政府意志,动用国家权力、国家舆论和专政工具,强行剥夺了几千万人居住、学习、就业的基本选择权利。

你们一代会以现在的眼光审视我们当年的上山下乡,发出为什么要去上山下乡呢,坚决不去就行了。

那时可没有这样简单啊。

第一,你不去上山下乡,哪里是你可以安生的地方?无处可躲啊。全国都在动员上山下乡,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革命职工和民兵以及居委会的大姐大婶们监督的对象。谁都明白,破坏上山下乡将会遭到如何的下场。那时的罪名,往大的地方说,就是反对毛主席了,是要被杀头的。你敢吗!

第二,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办学习班。把你一家大小统统集中起来,父母都不许去上班,围在你的家里。你什么时候把户口迁了,学习班就胜利结束。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又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

第三,就算你能够逃跑,你有多少全国粮票?那时要换取这个全国通用的粮票是要到专门的地方办理的,没有单位的证明你绝对不可能换到。你能跑吗?不饿死你才怪呢!

全国每一个人都被户口紧紧地锁定在一个区域里,在决定你必须去那里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哪有如今四处自由流动的空间。没有!全国都被控制了,加上思想舆论的绝对控制,你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能在大势所趋下,无奈地乖乖地迁了户口。

我们别无选择地上山下乡,就像别无选择地参加“文革”一样,这就是当年中国人的现状!

最为可悲的是城市其实需要劳动力。在法国人潘鸣啸撰写的《失落的一代》一书中,他分析了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证明,大批知青上山下乡的同时,大批农村的青年被招到城市就业。

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上山下乡真正的动机是什么!把大量的知青毫无意义地搁置在农村,而城市里各行各业后继乏人,人员严重不足。

在1978年以后,当我们大返城以后,所谓的就业问题不是解决了吗?!那么上山下乡是什么目的呢?也许毛泽东是有目的,也许并没有目的,这个永远不会弄明白的。你们可以在“文革”的疯狂里去找答案:丧心病狂,走火入魔!上山下乡就是用强权剥夺一代人上学、就业、居住等基本人权的政治运动。

孩子们,讲了这么多的“理论”,也许你们一下子不能理解。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代人心中永远的痛。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没有上山下乡,没有文化大革命,也许中国的现状会更好一些。减去这个“文革”十年,我们这代人也许会另一个模样生存者。可惜,历史不可能假设啊!

今天再来向你们说说这些,无非是让你们记住父辈们曾经的苦难。我想,在你们未来的生活中也许不可能重演我们的经历,但希望你们记住。

你们的父亲

◇ 被迁移之二:卑劣的迁移

亲爱的孩子们:

我们这代人被改变命运的那一刻发生在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因为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上山下乡,使我们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大批城市的青年学生转变为农村的劳动力的过程。

你们有时还抱怨就业难。就你们两个人来说,相对而言现在的职业还是可以的。一个也算是企业的老总,一个当医生了。你们都是学医的,到了就业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这就是一种幸福啊!。我们那时是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你们的父亲属于1969届的中学毕业生,当时上海下达的政策是“一片红”。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人统统要上山下乡,除非你能拿出医生出具的证明,你不合适农村生活。这样的证明有,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的。甚至连上海的郊区农村都不行。

在这个“一片红”的强迫政策下,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去哪里。那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黑龙江、吉林、内蒙、江西、安徽、贵州、云南等地,基本都是去插队落户。插队就是要与当地的农民一起靠着挣工分过日子。有军垦或农场的只有黑龙江和云南、江西等地,那些地方还有国定工资收入。不是你想去军垦农场就可以去的,需要一些条件。比如,去黑龙江的需要看你的家庭出身,因为那里是反修前线啊。其余的还有看你家里有没有上山下乡的人,有了可以让你去农场,否则就是去插队。

对于这些被选择,我们在那时很无奈的。假如你不去的话,就像我在上一封信里讲的,在城市里你是无法活下去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无产阶级专政”,你往哪里逃?

更为可气的是一个家庭出身问题。这是现在研究上山下乡历史中谈及较少的一个问题,但是伤害很大啊!这是毛泽东取得政权以后推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直接后果。

孩子们,我告诉你们这些,你们会感觉很奇怪的。你们会问我,家庭出身是啥东西?为什么父母做过什么要延续到子女?

是啊,这就是当年中国极为荒唐的一幕。

好像现在还在延续。例如什么“红二代”、“官二代”等等。曾经一位“老革命家”就坦言,把班交给自己的后代,放心。这种封建的接班意识不是如今的朝鲜固有的,看看我们自己吧,就是如此。

还是回到当时的上山下乡话题来。那时什么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呢?父母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那你肯定是被划入另类了,属于家庭出身绝对不好的。由此延伸到了资本家,“文革”中在“资本家”的前头又加上“反动”二字。接下来就是知识分子,文革中被丑化为“臭老九”的。这个范围更大,如医生、教师、艺术家、律师等等都是。都是属于不可信任的范畴。

“文革”期间风极一时的一句口号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还有横批:“历来如此”。据说,发明这个口号的人现在还占据着某个官员的位置呢。这是典型的“血统论”。所有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从他懂事的那一刻就背负着家庭出身的枷锁。

我就是出身在一个“右派”家庭的子女。我体会到了政治歧视的味道,感受到了被剥夺做人的基本权利,沦为社会贱民的过程。

这是人类社会中极为罕见又很残酷的一幕啊!

从1949年开始,直到1979年基本结束。整整三十年的践踏人权!这还是伟大并光荣,还正确???

早在“文革”前,整个中国就是处于一个阶级斗争的氛围高度浓厚的社会。在千方百计寻找阶级敌人的同时,不放过他们的子女。我清晰地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由于表现较为好,老师开始想让我当大队长的。结果,在老师的闪烁其词里,我得知不行。什么原因呢,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一直到了“文革”的时候我才明白,原因就是我的父亲是个“右派”。那时开始大抓阶级斗争,学校里要贯彻“阶级路线”。就是以家庭出身来划线,把学生划为三六九等。许多家庭出身不好的初高中毕业生被直接剥夺了继续升学和就业机会,唯有上山下乡。我记得那时动员留在城市的青年学生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那时把这些散落在社会上的失学青年统称为“社会青年”,全部赶到新疆去。所以在新疆的知青中,相当部分是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据现在披露的资料看,去新疆的知青中70%的人是属于家庭有问题的子女。

孩子们,你们是没有经历过这些,那时很残酷的。因为你被划入了另类,上学没有你的份,就业没有你的份,在这个社会里你是属于无处安生的人。这分明是在剥夺一个人起码的生存权!理由只有一条,你的父母是反动分子!留给你的唯一出路是遥远的新疆。

我在退休前去过新疆。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当年去新疆的知青后代。她在一处储藏白菜的地窖前告诉我,这就是当年她的父母来到新疆住的地方。

望着茫茫的天山山脉,看着荒无人烟中地窖,我能够想象出他们当年来到这个戈壁沙滩的艰苦情景。这些被阶级斗争理论驱赶到这里的知青,好像是在赎罪!为他们的父母赎罪,为他们的家庭出身赎罪啊!

近年来,我看了不少新疆知青们撰写的回忆录,里面许多往事看着看着就会流泪。那简直不是人过的生活,况且还有巨大精神枷锁的压力。这些书,我都保存着,这是一部苦难的历史加载,留给你们,请你们记住。

再说我们自己吧。

毛泽东发动了“文革”,从1966年到1968年的三年中,全国积压了400万初高中毕业生。那时全国的武斗,打“内战”。工厂的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大家都跟着领袖干革命去了。哪里还有我们就业之地?唯一的出路只剩下统统送到农村去。所以,刘小萌教授在《不要美化上山下乡》一文里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说:“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真相,切不可把那个肆意践踏人权的时代理想化。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无论就其肆虐时间,还是殃及人数上说,在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的。”

昨天,我写了一篇《中国知青纪事的范本——〈察哈彦知青纪事〉读后感》一文。没有想到文章刊出以后,有一位署名“笑窝的博客”的人在留言中不但肯定了上山下乡,甚至在肯定“文革”。据我查证,这位女士正是当年去察哈彦的知青,只是现在通过“洋插队”居住在日本了。

你们看看她怎样说的

“我是经历了两个国家,两种社会的人,我在这漫长的年代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了20多年之后,我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弱肉强食,贫富不均,资本的原罪,和穷人永世不得翻身的悲惨处境,才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发动文革,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伟大意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这一历史事件,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感觉受伤痕文学的影响很大。把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看成一场悲剧,看成一场苦难,因此作者才会写下‘记住昨天,但不赞美苦难!’。

对苦难的看法人各有异,苦难并非坏事。正是因为那些苦难的磨练,才会有今天活跃在中国各个重要领域的人才精英。正是这些经历了‘苦难’年代的人,他们才挑得起今天管理国家的重任,才能知道今天国民的疾苦。我也是经历了那个土插队年代的人,我对苦难始终是抱着赞美和感恩的态度,感谢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磨练和造就了我们能够面对苦难放声大笑的乐天达观的态度,使我在第二个洋插队的十年中,不仅能坦然面对肉体苦难的极限挑战,更经受住了被歧视,被冷落,被糟践的精神上的双重磨难。因此在这里,我要和作者唱个反调:‘记住昨天,赞美苦难!’”

这位女士的观点很清楚:第一,“文革”是必要的。第二,苦难是应该赞美的。

说这番话的不是你们这代不了解当年真相的人,恰恰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我在回复中一是请她好好学学中央的决议,否定了“文革”。二是摘录了一段乔海燕说的话:“说苦难就是财富,那是聊以自慰而已,我不承认,苦难就是苦难,谁敢说文化革命是财富,文化革命是苦难?你问问1000多万知青,80%人都不敢说知青的苦难是财富。”

为什么至今还会有如此荒唐的认识呢?这个人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是我想把我们的经历写给你们的原始想法,让你们记住这段历史。用你们独立思考的方式认识前人们的历史。

那时,我们被迁移到农村去了,是“赎罪”的起步。

你们的父亲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余杰:50年代出生的我们的上山下乡- -致我的孩子们(一)

◇ 被迁移之一:被抛弃后的唯一出路

亲爱的孩子们:

我们被抛弃以后,毛泽东为我们安排了一条上山下乡的路。由此你们的父辈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知青,全称叫知识青年。就是“文革”期间毕业的或者没有毕业的、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被下放到农村与边疆的学生。

我感到“知青”还应该包括“文革”前下放的、支边的、到农垦的知青,例如去新疆的知青。都是在1949年建国以后从城市到农村去的学生。

你们总会问,为什么要搞上山下乡呢?这个问题要去问问毛主席老人家了。可惜他已经在天安门前的纪念堂里安睡了,不会再醒了。

我们这些上山下乡过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1968年12月21日。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预告,今晚将广播毛主席最新指示。那时,接到这样的通知立即要积极行动起来的。晚上大家都要虔诚地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着聆听“毛主席的声音”。

原来是对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学生说的: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

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报导及其编者按。这篇报导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关镇部分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一事,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人民日报》为这篇报导所加的编者按语引述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这就是“文革”时期毛泽东著名的“12·21指示”。正是毛泽东的这个指示,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造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个令人酸楚的名词:知青和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等。

对于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已经有了许多文章讲述。就近期来说,我比较推崇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9期上刊登的郑谦的《“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题》和“共识网”上发表的刘小萌《不要美化“上山下乡”》。这两篇文章是今年来研究知青上山下乡问题众多文章中较为全面和突出的。我建议你们有兴趣的话看看这两篇文章。

还是回到被迁移的事情上来。

毛泽东在1968年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里与以前类似的指示里强调了“再教育”,重在“必要”。这些都是打着“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旗号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如果说在“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主要还是经济原因,那么到了“文革”期间发生的上山下乡则主要是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我感到政治原因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对此,刘小萌教授在《不要美化“上山下乡”》里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绝对讲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觉得都不准确。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制度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毛泽东极左的那一套,这场运动不一定能够发动的起来,即便发动起来,延续时间也不一定那么长,也不一定发生那么多现在看起来非常怪诞的现象。可是要强调是缘于个人的因素,实际就回避了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制度的原因。从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发展、到最终失败,充分证明这个制度是没有出路的。这是我在《中国知青史》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观点。”

……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当我们说到上山下乡运动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时,千万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实际上它们是一种互补关系,从经济因素讲,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没有对六亿人民‘统统管起来’的高度控制,我想这个上山下乡在50年代、60年代就不会发生并且愈演愈烈。可是单纯强调经济因素,忽略政治因素也是不全面的,因为从上山下乡的指导理论看,一直可以追溯到毛泽东早期的思想。”

我赞同刘教授的观点。

那时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全国都被卷入了。工人们可以在“革命”、“造反”的旗号下不生产。上海当时那个工人造反“领袖”带着人跑到安亭去可以拦截上北京的火车就是一例。农民也是如此,可以不种地,只要是搞文化大革命就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无序之中。所以到了毛泽东死后“文革”结束,中央的领导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李先念)。如此一来,怎么可能安置近千万的学生呢?政治的动乱造成了经济的奔崩溃,经济上无力承担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毛泽东只能把安置学生的方向放到了农村。

为什么会选择农村呢?因为农村劳动力是靠是记工分活着的,自劳自得,国家省去了一大笔安置开销。中国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能够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加上由于当时对苏联可能发动战争的原因,在全国一下子建起了许多建设兵团,也是安置学生的一个渠道。还有许多农场可以安置。这些都成为留在城市里无所事事的学生们的出路。以备战需要或者“不在城里吃闲饭”为理由,全国的上山下乡就此开始了。

在官方的记载中,说十年上山下乡有1600万人。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里说的。但是这个数字不包括1968年以前的,更不包括户口在农村、户口来自农村后来回老家的知识青年,这个数字应该不小于1400万。维基百科的数据说是2000万。

其实,这些数字都不重要了。就像现在纠缠于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大饥荒死了多少人一样,总之这是现代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幕。

上千万人从城市被驱赶到农村,相当于把一些只有千万人口的国家来了一个大搬家。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是以一种强迫的政府意志,动用国家权力、国家舆论和专政工具,强行剥夺了几千万人居住、学习、就业的基本选择权利。

你们一代会以现在的眼光审视我们当年的上山下乡,发出为什么要去上山下乡呢,坚决不去就行了。

那时可没有这样简单啊。

第一,你不去上山下乡,哪里是你可以安生的地方?无处可躲啊。全国都在动员上山下乡,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革命职工和民兵以及居委会的大姐大婶们监督的对象。谁都明白,破坏上山下乡将会遭到如何的下场。那时的罪名,往大的地方说,就是反对毛主席了,是要被杀头的。你敢吗!

第二,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办学习班。把你一家大小统统集中起来,父母都不许去上班,围在你的家里。你什么时候把户口迁了,学习班就胜利结束。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又获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

第三,就算你能够逃跑,你有多少全国粮票?那时要换取这个全国通用的粮票是要到专门的地方办理的,没有单位的证明你绝对不可能换到。你能跑吗?不饿死你才怪呢!

全国每一个人都被户口紧紧地锁定在一个区域里,在决定你必须去那里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哪有如今四处自由流动的空间。没有!全国都被控制了,加上思想舆论的绝对控制,你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能在大势所趋下,无奈地乖乖地迁了户口。

我们别无选择地上山下乡,就像别无选择地参加“文革”一样,这就是当年中国人的现状!

最为可悲的是城市其实需要劳动力。在法国人潘鸣啸撰写的《失落的一代》一书中,他分析了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证明,大批知青上山下乡的同时,大批农村的青年被招到城市就业。

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上山下乡真正的动机是什么!把大量的知青毫无意义地搁置在农村,而城市里各行各业后继乏人,人员严重不足。

在1978年以后,当我们大返城以后,所谓的就业问题不是解决了吗?!那么上山下乡是什么目的呢?也许毛泽东是有目的,也许并没有目的,这个永远不会弄明白的。你们可以在“文革”的疯狂里去找答案:丧心病狂,走火入魔!上山下乡就是用强权剥夺一代人上学、就业、居住等基本人权的政治运动。

孩子们,讲了这么多的“理论”,也许你们一下子不能理解。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代人心中永远的痛。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没有上山下乡,没有文化大革命,也许中国的现状会更好一些。减去这个“文革”十年,我们这代人也许会另一个模样生存者。可惜,历史不可能假设啊!

今天再来向你们说说这些,无非是让你们记住父辈们曾经的苦难。我想,在你们未来的生活中也许不可能重演我们的经历,但希望你们记住。

你们的父亲

◇ 被迁移之二:卑劣的迁移

亲爱的孩子们:

我们这代人被改变命运的那一刻发生在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因为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上山下乡,使我们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大批城市的青年学生转变为农村的劳动力的过程。

你们有时还抱怨就业难。就你们两个人来说,相对而言现在的职业还是可以的。一个也算是企业的老总,一个当医生了。你们都是学医的,到了就业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这就是一种幸福啊!。我们那时是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你们的父亲属于1969届的中学毕业生,当时上海下达的政策是“一片红”。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人统统要上山下乡,除非你能拿出医生出具的证明,你不合适农村生活。这样的证明有,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的。甚至连上海的郊区农村都不行。

在这个“一片红”的强迫政策下,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去哪里。那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黑龙江、吉林、内蒙、江西、安徽、贵州、云南等地,基本都是去插队落户。插队就是要与当地的农民一起靠着挣工分过日子。有军垦或农场的只有黑龙江和云南、江西等地,那些地方还有国定工资收入。不是你想去军垦农场就可以去的,需要一些条件。比如,去黑龙江的需要看你的家庭出身,因为那里是反修前线啊。其余的还有看你家里有没有上山下乡的人,有了可以让你去农场,否则就是去插队。

对于这些被选择,我们在那时很无奈的。假如你不去的话,就像我在上一封信里讲的,在城市里你是无法活下去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无产阶级专政”,你往哪里逃?

更为可气的是一个家庭出身问题。这是现在研究上山下乡历史中谈及较少的一个问题,但是伤害很大啊!这是毛泽东取得政权以后推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直接后果。

孩子们,我告诉你们这些,你们会感觉很奇怪的。你们会问我,家庭出身是啥东西?为什么父母做过什么要延续到子女?

是啊,这就是当年中国极为荒唐的一幕。

好像现在还在延续。例如什么“红二代”、“官二代”等等。曾经一位“老革命家”就坦言,把班交给自己的后代,放心。这种封建的接班意识不是如今的朝鲜固有的,看看我们自己吧,就是如此。

还是回到当时的上山下乡话题来。那时什么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呢?父母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那你肯定是被划入另类了,属于家庭出身绝对不好的。由此延伸到了资本家,“文革”中在“资本家”的前头又加上“反动”二字。接下来就是知识分子,文革中被丑化为“臭老九”的。这个范围更大,如医生、教师、艺术家、律师等等都是。都是属于不可信任的范畴。

“文革”期间风极一时的一句口号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还有横批:“历来如此”。据说,发明这个口号的人现在还占据着某个官员的位置呢。这是典型的“血统论”。所有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从他懂事的那一刻就背负着家庭出身的枷锁。

我就是出身在一个“右派”家庭的子女。我体会到了政治歧视的味道,感受到了被剥夺做人的基本权利,沦为社会贱民的过程。

这是人类社会中极为罕见又很残酷的一幕啊!

从1949年开始,直到1979年基本结束。整整三十年的践踏人权!这还是伟大并光荣,还正确???

早在“文革”前,整个中国就是处于一个阶级斗争的氛围高度浓厚的社会。在千方百计寻找阶级敌人的同时,不放过他们的子女。我清晰地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由于表现较为好,老师开始想让我当大队长的。结果,在老师的闪烁其词里,我得知不行。什么原因呢,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一直到了“文革”的时候我才明白,原因就是我的父亲是个“右派”。那时开始大抓阶级斗争,学校里要贯彻“阶级路线”。就是以家庭出身来划线,把学生划为三六九等。许多家庭出身不好的初高中毕业生被直接剥夺了继续升学和就业机会,唯有上山下乡。我记得那时动员留在城市的青年学生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那时把这些散落在社会上的失学青年统称为“社会青年”,全部赶到新疆去。所以在新疆的知青中,相当部分是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据现在披露的资料看,去新疆的知青中70%的人是属于家庭有问题的子女。

孩子们,你们是没有经历过这些,那时很残酷的。因为你被划入了另类,上学没有你的份,就业没有你的份,在这个社会里你是属于无处安生的人。这分明是在剥夺一个人起码的生存权!理由只有一条,你的父母是反动分子!留给你的唯一出路是遥远的新疆。

我在退休前去过新疆。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当年去新疆的知青后代。她在一处储藏白菜的地窖前告诉我,这就是当年她的父母来到新疆住的地方。

望着茫茫的天山山脉,看着荒无人烟中地窖,我能够想象出他们当年来到这个戈壁沙滩的艰苦情景。这些被阶级斗争理论驱赶到这里的知青,好像是在赎罪!为他们的父母赎罪,为他们的家庭出身赎罪啊!

近年来,我看了不少新疆知青们撰写的回忆录,里面许多往事看着看着就会流泪。那简直不是人过的生活,况且还有巨大精神枷锁的压力。这些书,我都保存着,这是一部苦难的历史加载,留给你们,请你们记住。

再说我们自己吧。

毛泽东发动了“文革”,从1966年到1968年的三年中,全国积压了400万初高中毕业生。那时全国的武斗,打“内战”。工厂的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大家都跟着领袖干革命去了。哪里还有我们就业之地?唯一的出路只剩下统统送到农村去。所以,刘小萌教授在《不要美化上山下乡》一文里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说:“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真相,切不可把那个肆意践踏人权的时代理想化。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无论就其肆虐时间,还是殃及人数上说,在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的。”

昨天,我写了一篇《中国知青纪事的范本——〈察哈彦知青纪事〉读后感》一文。没有想到文章刊出以后,有一位署名“笑窝的博客”的人在留言中不但肯定了上山下乡,甚至在肯定“文革”。据我查证,这位女士正是当年去察哈彦的知青,只是现在通过“洋插队”居住在日本了。

你们看看她怎样说的

“我是经历了两个国家,两种社会的人,我在这漫长的年代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了20多年之后,我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弱肉强食,贫富不均,资本的原罪,和穷人永世不得翻身的悲惨处境,才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发动文革,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伟大意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这一历史事件,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感觉受伤痕文学的影响很大。把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看成一场悲剧,看成一场苦难,因此作者才会写下‘记住昨天,但不赞美苦难!’。

对苦难的看法人各有异,苦难并非坏事。正是因为那些苦难的磨练,才会有今天活跃在中国各个重要领域的人才精英。正是这些经历了‘苦难’年代的人,他们才挑得起今天管理国家的重任,才能知道今天国民的疾苦。我也是经历了那个土插队年代的人,我对苦难始终是抱着赞美和感恩的态度,感谢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磨练和造就了我们能够面对苦难放声大笑的乐天达观的态度,使我在第二个洋插队的十年中,不仅能坦然面对肉体苦难的极限挑战,更经受住了被歧视,被冷落,被糟践的精神上的双重磨难。因此在这里,我要和作者唱个反调:‘记住昨天,赞美苦难!’”

这位女士的观点很清楚:第一,“文革”是必要的。第二,苦难是应该赞美的。

说这番话的不是你们这代不了解当年真相的人,恰恰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我在回复中一是请她好好学学中央的决议,否定了“文革”。二是摘录了一段乔海燕说的话:“说苦难就是财富,那是聊以自慰而已,我不承认,苦难就是苦难,谁敢说文化革命是财富,文化革命是苦难?你问问1000多万知青,80%人都不敢说知青的苦难是财富。”

为什么至今还会有如此荒唐的认识呢?这个人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是我想把我们的经历写给你们的原始想法,让你们记住这段历史。用你们独立思考的方式认识前人们的历史。

那时,我们被迁移到农村去了,是“赎罪”的起步。

你们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