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外热内冷的局面

对于发起自2007年10月以来的\”解放思想\”运动,国外观察家所寄予的希望普遍比国内高。类似的矛盾现象一直存在于对中国经济研究的领域,后者也是一般情况下\”外人看好,自己不看好\”。

政治方面\”外人看好\”的最好例证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成[2008]发表于在美国影响并不大的杂志《中国领导人观察》秋季号的文章\”从选拔到选举?中国选拔政治精英的试验\”,认为:\”中国可能很快将看到政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更加具有活力的阶段。\”类似的赞赏还来自中国背景明显的国际学者,如自称\”本人在中国长大,改革开放初期上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海外\”的姜闻然,他以加拿大艾伯塔大学中国学院副院长的身份称赞\”中国人权民主建设进展飞快\”。他以比较政治学的观点看问题,说\”如果把过去30年间中国人权和民主政治改革方面取得的进步,放在30年来看待的话,其进展非常快。\”[杨士龙,赵青,2008]

然而,中国普遍的事实是:第一,经济仍然依赖低人权(优势)要素,比如负责秩序稳定的警察机关普遍靠暴行博取收入,昆明\”小学生卖淫案\”是为典例;[吴文鹰,2009]第二,无论经济增长是否高速,\”发展\”作为一项指标即社会的结构性改善正在严重退化,山东东明化工污染事件是为典例。[骆亚辉,2009]

一、普世价值的提炼逻辑

按着比较制度理论来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一个真实命题,但是,社会主义何以\”社会\”则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公平而不是低人权,福利而不是特权化,应当是最基本的观察指标。而仅仅按这两个指标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显然是个悖论。于是乎,\”特色\”成为一种政治限定。为了摆脱这个窘境,中共不仅要和民间争夺关于民主的话语权,而且还要重新提炼一项关乎比较制度的新元素。于是普世价值就成为一个选项,尽管它后来遭到了严厉的批判。

普世价值,作为政治哲学概念,认为\”民主,自由,法制,人权\”这类价值标具有不分种族与地域的普适性。它的核心是解决\”人与国家\”的关系:其一,\”人\”具有先验的天理之存在意义,即国家为着\”人\”存在才有意义;其二,\”人\”不应该也绝对不是为\”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与事实而存在的,相反\”国家\”有义务捍卫人的诸种权利。从政治哲学角度看,胡记民本主义至少与普世价值并不冲突,或曰可以内含于普世价值。这样,\”普世价值\”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符号可以与\”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焊接,或者它是后两者的一个膨胀体。

按国内学者的考察来看,胡锦涛与温家宝是肯定普世价值的。[吴敏,2008]而在我看来,胡温共同肯定普世价值最低限是为了与民间自由力量争夺\”民主话语权\”。如此转变,在胡记解放思想之前就已经悄然而现,形象地说:在江泽民时代,谁谈民主谁反动;在胡锦涛时代,谁谈民主谁主动。

胡温是如何讲普世价值的呢?按上引吴敏文章提供的线索考证,大体如下:

(一)2006年4月,胡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声明\”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为对普世价值的初步认识。

(二)同年9月,温家宝在接受海外五家媒体采访时,说\”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为对普世价值的明确肯定。

(三)2007年2月,温家宝发表关于外交政策方面的文章,称\”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为将普世价值落实到政府政策中去的一个动向。

(四)2008年5月,胡锦涛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有言\”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是为对普世价值概念的明晰化。

二、政治分利集团的狙击与民族主义的伦理

从2006年4月到2008年5月,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普世价值在中国媒体受到了追捧,也被民间及国外学术界看成是一个进步的信号。但是胡(含温)的\”普世价值→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可能写入宪法,即随规而至的如\”三个代表\”入宪之为,引起中共内部的高度恐惶。中国官方学术界重量级人物、社科院院长陈奎元(他也是胡在西藏的继任者),明确批判普世价值。他指责说:\”现在西方话语权的声音高,把他们主张的\’民主观\’、\’人权观\’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也宣传为普世价值,我国也有一些人如影随形,大讲要与\’普世价值接轨。\’\”以及,\”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搞任何盲目崇拜,不能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尊奉为普世价值。\”[同上,吴敏,2008]

这样的政治批判与借\”民族\”压\”民主\”之操作,在台湾民主化之前亦有所见,如蒋介石对「五·四精神」的政治解读。[周为筠,2009]最为得要的是,对普世价值的否定隐含着两个重要的前提:其一是,权贵资本主义势力不允许新的政治逻辑绕开\”三个代表\”,分利集团面临的不是党内权力风暴之危险,因为任何一次权力风暴之后,利益集团可以以变种方式重组,他们惧怕的是底层社会将占据更多的宪法资源–假如\”普世价值→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的话;其二是,民族主义作为权力话语,不仅可以压制民主,而且还会屏蔽对古代民主资源开发所得的新民族主义观念。

普世价值作为\”解放思想\”的膨胀体遭到了压缩,这完全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狙击。狙击者们成功了,胡锦涛做了重大妥协,因此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讲话时称\”不易帜\”与\”不走邪路\”。民间分析人士称此为\”\’和谐\’谈化,\’普世\’谢幕\”。[池中非,2009]当然,在半民主的寡头政治机制里面权力风暴与政策摇摆是正常现象。但是,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导致了(不分体制内外的)知识精英阶层的分裂加剧。这种加剧的分裂也不仅表现在吴敏那样的质问上(–\”这些名声赫,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们,这些以\’主流媒体\’自居的中央级报刊,怎么竟敢大张旗鼓地公开批判、攻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舆论对现存政治体制的信任程度方面。

为什么源于广东的一句谣言(新疆人强奸汉族女工)不仅引起了韶关的群殴即所谓治安案件,而且还在新疆引发了骚乱呢?广东的处理固然妥当,谣言也受到追查,然而,政府的正确信息却遭到了另类解读。诸如此类的公众不信任,涉及到重庆高考加分舞弊的\”全名单\”(未披露)问题,涉及到昆明捏造小学生卖淫的戏剧化处理问题–公安和检方矢口否认刑讯并在媒体上信誓旦旦,而后,信誓旦旦成了伪诺言,刑讯者被停职。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批判者的狂霸夹着些许狡猾,比如主管国家宗教事务的叶小文在2009年3月份的人大会上公开宣示:\”民主是个好东西,我宁愿不用普世价值这个话。\”[魏黎明,2009]而与此同时,宗教的政治化又是官方不懈的努力,叶称宗教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云云。

三、国际大背景:中国替代是否可能?

普世价值被压缩,体制内民主遭遇政治狙击,所有的话语不再\”霸权\”而是混乱。解放思想的符号仍在,但它只能是一只被压扁的大篮子,如邱震海[2008]所说:\”明知现有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改革解决,但改革的道路却更加步履维艰。解放思想和政治体制改革,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篮子,内涵众说纷纭,与真谛相去甚远。

造成这一乱局尚有国际因素的作用,即世界性金融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竞争对手美国的金融体制乃至于政治制度遭到质疑。一种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制度模式可以替代美国乃至全球资本主义模式。

这种调门可称为\”中国替代\”。

中国替代是否可能,在外国学者之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如马丁·雅克与威尔·赫顿的争论。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新价值的创建,这些价值不可能被西方观念压倒。赫顿则在《不详之兆:21世纪的中国和西方》一书中认为,中国虽然经济成就非凡,但在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方面必将西化,否则最终失败。[佚名,2009c]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裴敏欣[2009]以\”仲裁者\”的身份发言,认为亚洲的崛起(即中国替代)是\”夸张宣传\”。他在五个方面给出了简洁的答案:

(一)权力将从西方转向东方?–根本不会,因为亚洲并不是一个力量实体。

(二)亚洲的崛起不可阻挡?–别把宝押在这上面,因为亚洲的产出严重依赖西方的消费。

(三)亚洲的资本主义更有活力?–绝不是这样,因为家族与国有两种企业制度不具备真实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国将主宰亚洲?–不大可能,因为亚洲复杂的竞争格局尤其日俄印因素是不可破解的钳制力。

(五)美国将失去在亚洲的影响力?–绝对不会,因为美国在亚洲基础不只是军事实力,更缘于从东京、首尔到新德里的精英们认可美国的软实力。

其实,以上五点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和第三点。这是因为:其一,亚洲是高度分化的政治区域,\”就文化本质讲,完全可以分为三个洲\”;[谢效茅,2008]其二,家族企业与国有企业支撑的中国经济至少在管理技术层面无法摆脱低人权(优势),无发展的增长将会持续。后者尤为重要,这也是少数政治精英与少数经济精英宰制中下层社会的奥秘所在。

小结:混乱,作为变化的代价

既然政治与经济职精英联盟的宰制体制无法实质被动摇,而执政党又屡屡面临社会管制危机,特别是越来越低的信任度,\”中国之命运\”这样命题必然成为一个中下层精英深思的天道问题。尽管这个天道观念乃至宿命的忧郁尚没完整的图式,但是,世界性经验仍然是个不或缺的参照。比照戴维·赫尔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民主模式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既面临执政党合法性危机问题,又面临国家(政府)机制的超载问题。后者成为我们应当同情已经沦为道德弱势的国家的理由,也是整个社会和解的逻辑起点之一。赫尔德[1996/1998,P315]评价说:\”无论超载理论家还是合法性危机理论家都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权力遭到了削弱:前者认为这些要求是\’过分的\’,后者认为它们实际上是国家陷入各种矛盾的必然结果。\”换言之,混乱是实现民主之前的一种代价,而无论民主的差异性特征如何。

普世价值虽然遭到狙击,力倡解放思想的胡锦涛也做了妥协性调整,但是这一切都无法狙击体制内以权力分配更加合理化的内部民主诉求,更无法压制借民本主义伦理起来争取合法利益的中下社会的维权行动。中共很腐败,但它不是绝对专制的。内部的寡头制也罢,对外政策的\”民主包装\”也罢,它们恰恰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缩小与国际的差异,而又如何理性对待社会多元带来的多层次的差异。赫尔德[同上,P93]说:\”绝对专制主义启动了一个创造国家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缩小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而扩大了国家之间的差异。\”

按照赫尔德的这个定论\”反着看\”,那么中共\”解放思想\”的符号仍然面临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要么,回到绝对专制去;要么,追求普世价值。当然,普世价值并不一定要求有格式完全一样的民主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3]李成,2008:\”从选拔到选举?中国选拔政治精英的试验\”,载于美国《中国领导人观察》杂志秋季号,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11月11日,改编后标题:\”中国政治迎来更具活力的新阶段\”。
[14]杨士龙,赵青,2008:\”中国人权民主建设飞快\”,载于《参考消息》2008年11月13日。
[15]吴文鹰,2009:\”扑素迷离的小学生卖淫案\”,原载于《珠江晚报》,转引自新浪网2009年6月11日。
[16]骆亚辉,2009:\”化工污染激增,山东万人被逼起义\”,载于《大纪元》2009年6月19日。
[17]吴敏,2008:\”胡锦涛、温家宝肯定普世价值\”,载于金羊网(广州)2008年11月20日。
[18]周为筠,2009:\”五四传统在台湾\”,载于《凤凰周刊》2009年第12期。
[19]池中非,2009:\”\’和谐\’淡化,\’普世\’谢幕\”,载于香港《争鸣》杂志2009年1月号。
[20]魏黎明,2009:\”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经济经展急唤道德伦理\”,载于《经济观察报》2009年3月16日。
[21]邱震海,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载于新加坡《联合早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12月12日。
[22]佚名,2009c:\”在中国迈向全球巅峰之际,西方统治地位的寿数将尽了吗?\”,载于英国《卫报》2009年6月3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7月2日。
[23]谢效茅,2008:\”作为政治泡沫有\’中国崛起\’\”,载于香港《动向》杂志2008年9月号。
[24]赫尔德,1996/1998:《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英文原版,1996),燕继荣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