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领先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声势浩大的刺激方案加剧了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可能推迟中国向更具可持续性增长模式的转型。
在多数分析师看来,去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5850亿美元)刺激方案,是对经济危机的恰当回应,并表示,这些刺激措施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低迷。若非如此,中国经济可能已陷入深得多的衰退。
不过,随着刺激的效应消退,一些人现在表示,中国的回应过于激进,而政府聚焦于空前的信贷扩张和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显著失衡。
“刺激方案使得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北京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王一江告诉英国《金融时报》。
他指出,股市和楼市重现资产泡沫,而且多数刺激资金流向国营部门,而创造出最多就业机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寻找出路。
“刺激方案是针对危机的反应,而不是旨在调整中国的增长模式,”麦肯锡(McKinsey)上海办事处的董事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表示。“短期而言,北京的刺激措施和货币政策正在延长失衡局面。”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昨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整个刺激方案中,有89%投入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只有8%被安排用于支持消费。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私人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仅为36%,是大型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这反映出中国依赖投资作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目前消费比例较低是系统性的,中国若不能推行包括结构性变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就无法解决问题,”报告表示。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看,一直很不重视就业,有必要调整投资平衡,从重工业和基础设施这样的传统重点,转向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华强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