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与投资方联办,在编辑理念及股权架构等方面失和,计划另成立「财新传媒」,正在最后谈判,王岐山是幕后调解人。

北京朝阳门外大街泛利大厦第十九层,《财经》杂志社,编辑仍如往常一样忙碌,若不是桌子上员工名牌已被撤掉,这家仍密集运转的媒体看不出有何特别。只是经营人员所在的工作区空空如也,让气氛显得有些怪异。

创办于一九九八年,以独家调查和揭黑闻名于中国新闻界的《财经》,正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人事震荡。因其在中国传媒的重要影响力和标竿意义,《财经》变局也吸引全球媒体关注。

九月二十五日,《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辞职。九月二十九日,集团内部会议上,出版方宣布新总经理戴小京的任命。会议后,包括两名副总经理及八名业务总监在内的《财经》经营部门六十多名员工,集体递交了辞呈。

据知情人透露,在经营人员集体离职后,以主编胡舒立、副总编辑杨大明、执行主编王烁领军的编辑团队共七十人左右亦将离职,原财经团队计划创建全新的公司「财新传媒」,独立运作两大产品:《财经新闻周刊》与财新网。主管单位将挂靠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财新传媒」营业执照、杂志刊号、网络经营牌照还有品牌及商标,在十月底都会逐一确定。而新公司原始股东将由三十多位原《财经》最核心的编辑与经营人员构成。原始股东之外,另有投资人,厚朴投资的方风雷可能也是投资人之一。

《财经》杂志的老东家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又称联办、SEEC)会否以入股形式参与新的「财新传媒」?「财经」品牌又能否保留?胡舒立主导的杂志团队和王波明主导的联办正在最后谈判,据内部消息称,幕后调解人正是与两方都私交甚好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

胡舒立与王波明的分裂,源自联办与《财经》团队在编辑理念及股权架构等多方面意见失和。而在外人看来,这种分裂令人惊诧。

十一年来,《财经》对新闻穷追猛打、屡屡探试管制底线,却从未像其它市场化媒体一样在政府施压下濒临绝境。「《财经》,不一样。」中国大陆媒体人会这样告诉你,然后讳莫如深。其中的不一样,除胡舒立坚持新闻原则的强硬作风与深谙政府规律的资深经验完美结合;另外,有相当政府背景的「联办」与王波明在背后支持,亦被认为是《财经》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王波明是联办总干事。他的父亲王炳南官至外交部副部长。八十年代,王波明留美期间,与后来担任证监会副主席的高西庆成为好友;回京后,与北京青年经济学会的成员交流频密,有周小川、马凯、楼继伟等,也包括今天的副总理王岐山。这批青年财经精英共同催生了中国证券市场。

王波明与「联办」的政治人脉不可小觑。《财经》创立之初,经营状况不佳,「联办」顶下所有亏损;后期《财经》渐入佳境,「联办」得享《财经》杂志一年近两亿的广告营收之外,也遇到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据内部人士透露,《财经》与联办的分裂,很多事件都已显现端倪。其中,新疆七五事件,《财经》的稿件给了主管单位最大的政治压力。七五事件中,一名记者在新疆直接被遣返北京,宣传部门通过《财经》的主管单位工商联向联办施压,报道最终无法在杂志刊出;紧接着,石首事件的跟踪稿不能发,吉林通钢事件被押后整两周出版……

编辑部获主管单位批示,要求回归财经领域,做正面报道,令许多记者丧气。八月,编辑部出现独立创业的想法。

据内部人士透露,计划方案有两种,第一是希望联办出售股份,改善单一股东的架构,增加编辑部持股,以增加内容方更多话事权。第二,则是原班人马完全独立成立另一家「财新传媒」。

在胡舒立与王波明的谈判中,第一种方案在九月二十五日谈崩,联办明确表示不会出售任何股份。当天,吴传晖辞职。分裂难以挽回。

在距泛利大厦六公里外的北京西大望路温特莱中心,第十五和十六层,十月十九日开始,原《财经》六十多位经营人员已开始办公,按计划,编辑团队出版完十一月九日最后一期《财经》,就到这里,实现与「财新」「无缝对接」。

财经新闻网将在十一月先期启动,暂定名《财经新闻周刊》的新杂志,则在年底前试刊两期,正式出版的创刊号定于二零一零年一月四日。

最后谈判仍在进行,结果无论如何,一个众人熟知的《财经》时代,已经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