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开始了被称为“融冰之旅”的对日访问,这是中国政府首脑近7年来对日本的首次访问。日本财界对温总理此访期待甚殷,朝野上下欢迎气氛热烈,久违了的“友好”语汇重新变成政治家口中的莲花,“温颜”、“融冰”成为大众传媒的关键词。温总理本人也极尽亲民之能事,在东京街头跑步健身、打太极拳,跟学生打棒球、与农民拉家常,气定神闲,优雅从容,完全是一幅崛起的大国领袖做派。

4月12日,在日本国会众院大厅,温总理向来自参众两院的400多名议员发表了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讲演。此为22年来,首位中国领导人在日本国会演讲。中日关系在蜜月结束后迅速冷却的现实,使两国关系不仅在国际关系领域成为一对日益敏感的矛盾,而且严重关涉到双方各自的内政,事实上成了国内政治的一部分。日本国会,更是中国政治家的“滑铁卢”:1983年,时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访日之际,应邀在国会演讲,由于被认为“过度取悦日本”,招致党内“老同志”集团的反感,最终做成其政坛失足的近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姑且不论温总理的讲演内容如何,单是其敢于在日本国会侃侃而谈的事实本身,便已然超越了犬儒,其政治大勇理应获得评价。

就其演说的内容而言,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关于历史问题。温总理没有像历届领导人那样把近代以来的历史以“过去的不幸历史”的“春秋笔法”一笔带过,而是以近一半的篇幅,不厌其详地回顾了两国交往的漫长历史:从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唐朝为官,与中国诗人的交游,到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矢志不渝传佛法到日本;从日本友人资助孙中山开展革命,到周恩来、鲁迅、郭沫若等志士仁人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从聂帅救助、抚养日本孤儿美惠子,到战后从葫芦岛遣返105万日本侨民……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在强调中华民族宽宏大量、人道慈悲的同时,不忘提及两国两千年的交往史并非一国对另一国单向辐射的历史,而是你来我往、互利互惠的双向文化交流的性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日本国民对历史的接受情感。

在谈及战争的不幸历史时,温总理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尽管依然以“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的委婉措辞对安倍首相任内的靖国参拜予以牵制,但以如此明快的形式公开、直接地评价日本的战争道歉,几乎是划时代的,日本各大媒体无一例外地予以高度关注。

日本人自然联想起1998年,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访日之际,曾要求把日方把“深刻反省”等表达道歉的措辞落实在双方共同签署的“联合宣言”中。时任首相的小渊惠三觉得是一种政治强权,断无接受的道理,拒绝了中方的要求。于是,在关于中日关系的所谓三个“基本文件”当中,《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成了唯一一份未签字的文本。即使前总理朱镕基,也曾在2000年访日之际发言说:“日本在所有的正式文件中,一次都没有向中国道歉。”

不到10年的时间,应该说日本社会的历史认识在总体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变化,落实在书面上的,也还是那几个基本文件的水平,但为什么中方对日本战争道歉的看法和评价却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转变呢?对此,日本报纸《朝日新闻》认为:“温总理的发言,是想把围绕侵略和道歉的隔阂与争论做一个了断,并以这种形式诉诸两国国民。”

第二,关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评价问题。温总理在演讲中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等于是在向日本表示感谢。而这种正式、公开的感谢出自政府首脑之口,是空前的。其背后,除了借此拂拭日方长期以来,对中方宣传日本经援过于消极的不悦之外,未必没有更深层的背景:诸如经济发展面临环境恶化和资源不足的矛盾,而日本的环境治理经验和节能技术绝对是中国绕不过去的“必修课”。

第三,对战后日本和平发展历程的评价问题。中日关系“蜜月”之后,之所以迅速陷入“政冷经热”的不正常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之间(对对方国家)的误读,导致战略互信丧失殆尽。就中国的对日认识而言,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日本右翼反华,为历史翻案,蓄意把日本重新推向军国主义道路的意识形态化读解的水平,并满足于这种肤浅读解而不自觉,根本无视日本战后和平发展、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整个置身于“一小撮”右翼分子操纵日本的虚幻错觉之中。

此次国会演讲,有个不大为人注意的小插曲: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温总理在讲演时漏读了一小段话,而这段话明明是写在讲演原稿上,并通报给媒体的。这段话的内容是:“日本战后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大国和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一员。作为贵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支持日本人民继续沿着这条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对日本来说,有这段话和没这段话,意义大不同。毕竟,中国领导人对日本战后60年和平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价,此乃头一遭。所以,日方乐于接受中方关于“漏读”原因的说明,相信漏读系出于单纯的技术性错误(在鼓掌停顿的间隙,看错了行),并在报纸上发表时予以补正。

在与安倍首相会谈后,双方共同签署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对去年10月北京首脑峰会上定义的所谓“战略互惠关系”做了具体化推进。以“战略互惠”升级“中日友好”,充分体现了两国政治家基于国家理性的现实考量。可以预测,包括能源领域合作在内的双边经济合作将会提速,其规模也会扩大。不仅日本造的核能设备即将进入中国市场,京、沪的美食家们也许不久就能在本城的日本料理店里吃到用正宗新瀉大米烹制的美味寿司。

但是,即使在经济领域,对双方来说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迄未取得进展,两国决定将在今年秋天再提出具体方案——事实上,等于把重大战略议题顺延到了预计今秋在北京举行的首脑峰会上。

在最集中体现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我们注意到,《联合新闻公报》(第三条)仅止于“日方表示坚持在《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表明的立场”的一般性措辞(虽然在会谈中,安倍首相口头向中方表达了“不支持台湾独立”的意思),没有更进一步的表态——而这与中方的诉求有明显的差距。

中方自然无法满足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与此相关的谈判其实相当艰苦。据日《东京新闻》报道,中方曾要求在《联合新闻公报》中明确写入反台独条款,但遭到日方的顽强抵抗,日方甚至表示,如果必须要在共同文件中明言该条款的话,宁愿放弃签署文件。无奈,中方只有接受目前的表述(第三条)及安倍首相对台独的口头“反对”。但作为报复,中方对日方所期待的有关朝鲜绑架日本人质问题的正式表态,做了低调处理,仅止于“中方对日本国民有关人道主义关切表示理解和同情,希望这一问题早日得到解决……”的近乎中性的表述。此前,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还曾做过“对于日本公民被绑架的问题,表示理解和同情”的倾向性表态,而这原本是日方在此问题上所考虑的“底线”。

诸如此类的交易,虽说在外交博弈中并不稀奇,没有这些倒有点奇怪。但交易的结果,假如在关涉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冰山依然横亘于眼前的话,奢谈“融冰”便有火候不到、好大喜功之嫌。毕竟,冰山周围N多浮冰的融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冰山本身的融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间的融冰工作才刚刚开始,离目标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