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马与历任总统不同的特点

今年四月十二日和十三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到美国参加核会议。这是中美两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出现冲突以来的第一次高层互访活动。尽管观察家们相信两国领导人都想藉此机会改善紧张关系,但这次访问究竟能否是一个扭转中美关系恶化的机会,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最近中美关系的恶化反映了中美合作的脆弱基础;胡锦涛访美无法消除中美关系的基本矛盾。

二○○八年欧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最让中国领导人惊喜的是,欧巴马的对华政策起点与一九八九年后的历任美国总统都不同。一九八九年“六四”血腥屠杀,导致世界自由民主阵营的强烈谴责,中国由此成为美国历次大选的热门话题。所有总统候选人都要对中国政策发言,都要谴责中国的人权状况;这样可以凸显这些政治家尊重美国的价值和道义水准。但这些候选人当选总统后,马上会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发现,他们需要中国的合作。最初的问题是在全球安全体系建构。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任何国际维和活动和对主权国内或国家间的集体干预行动,都要中国政府的配合。例如中东对伊拉克和伊朗的制裁。中国还是常规武器配套生产能力大国,可以扩散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后来,这些问题增加了经济议题,如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后需要中国的积极配合稳定全球经济体系。小布殊总统当选后,这些议题更突出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并转化为军事实力,美国以实力威慑中国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美国当选总统都在第二年开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背叛”竞选期间的言论。欧巴马总统在竞选期间,没有高调的中国话题,但在原则上仍然没有放弃传统的美国思维对中国的谴责。然而,欧巴马总统当选后,表现出与历任美国总统不同的特点。他一开始就寻求良好的中美关系,在任期的第一年就访问中国并“屈尊”接受中国的安排,回避任何刺激中国的言论和姿态。

北京何时搞砸了中美关系?

欧巴马总统的这一“反常”姿态,立即被中国捕捉到了。本以习惯美国总统对华政策“开低走高”趋势的中国正在准备应对中美关系逆转并力争尽快恢复正常,被这种一开始就很高的中美关系搞得很兴奋。虽然他们也知道,欧巴马总统力图修补所有被小布殊总统破坏的美国对外关系,但他们还是认为,欧巴马总统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中美实力的变化。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国内普遍认为,美国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美国需要中国的现金拯救美国经济,至少美国担心中国会以手中掌握的筹码撼动美国的经济体系。而美国在应对危机时,也确实有较强的声音讚美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绩效,渲染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如果这样的看法是对的,那么,欧巴马总统一开始就拥抱熊猫的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演变的必然趋势。美国将不再能够对中国指手画脚和对中国发号施令。基於这样的感觉和判断,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双边关系和全球合作时开始态度强硬,甚至要主导中美关系,这一姿态特别反映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推翻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通过艰苦努力正在接近的共识方案并侮辱美国总统,为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这个国际大事打上中国自己的烙印,显现中国作为崛起大国主导国际大事的影响。

然而,美国不仅没有承认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和继续“屈尊”地寻求中国政府的合作,而是在几乎所有的议题上採取美国方式与中国政府较力。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中美关系搞砸了。但中国政府对此将信将疑,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在随后的较力过程中,中国政府发现中美的实力并不对称;两国关系交恶后,中国所能採取的所有强硬措施最终都会是自残。

当“韬光养晦”被识破的时候

中国开始调整姿态,正在返回到欧巴马就任总统前的谦卑姿态。但中国至今不理解中美关系其实是很脆弱的;欧巴马总统就任之初的高姿态是反常表现。中美两国在制度和价值准则上有根本不同;美国人民对这一差异是强烈关注,只是对华利益集团在操作中小心地躲开美国精英整体和美国民众的视线,才能维持这样格局。任何凸显中国恶劣政治的事件,都会在美国公众中产生强大的压力迫使政府对华强硬。

此外,中国政府的一些智囊就像当年主张对美开战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少壮派军人一样,以为美国人民是唯利是图和腐化堕落的。这些智囊从来就没机会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尊严、高贵精神和理性;他们对以自己的心理曲解的西方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更感兴趣。这样,他们无法准确地理解西方的理性和行为方式。

到现在为止,西方还在误读中国,他们还以为只要对中国政府耐心些、好些和保全他们的面子,就会让中国政府与西方合作,甚至自己改造自己。他们不愿意对中国的谦卑姿态做韬光养晦的注解,因为这种注解过於阴暗。但是,一旦他们发现,中国政府是韬光养晦而不是自我改造,他们会立即调整到典型的西方方式去处理问题。

胡锦涛访美究竟有无成就以及多大成就,取决於他是不是继续韬光养晦并让美国人误以为他的韬光养晦是接受西方文明的准则在逐步改造自己。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中美关系的麻烦,而是推迟中美的冲突,推得越迟,就冲突越剧烈。

(作者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