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联合国10月10日电(记者 Patrick Worsnip)–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苏联核物理学家、人权活动家安德烈·萨哈罗夫。

萨哈罗夫曾在1950年代苏联研制氢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但由于他公开发表支持民主、反对核武器扩散等言论,到70年代他已经惹怒官方,失去了在军事研究领域的工作。

作为当年路透社驻莫斯科的记者,我曾与萨哈罗夫熟识。他经常向新闻界提供有关异议人士活动的信息,并且数度上书苏联当局,呼吁改善人权状况。

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称萨哈罗夫为“人类的良心”,但他的获奖激怒了克里姆林宫。尽管如此,由于他对苏联的巨大贡献,他并未像无数其他持不同政见者那样遭到监禁,当局对他最恶劣的待遇不过是轻微的骚扰。

某天早晨,我的办公室电话响了。听筒中传来萨哈罗夫那熟悉的声音,他总是把卷舌音\”r\”发得很轻。为了去奥斯陆领奖,他刚刚向当局申请出境签证。他打电话给我和美联社记者,请我们与他一同去政府签证办公室。

我轻车熟路地来到萨哈罗夫那位于莫斯科繁忙喧闹的内环线的寓所。公寓楼门口照常聚集着一群穿皮大衣、戴毛皮帽人,估计是克格勃特工。他们仔细地打量我,但没拦住我。

萨哈罗夫情绪很高。他认为,以自己的地位,拿到签证应该不成问题,他也能够头一次去西方访问了。如果当局不想给他签证的话,应该已经电话通知他了。

萨哈罗夫穿上他最体面的西装出门,我和美联社记者跟着他的车来到签证办公室。

半个小时之後,当他走出签证办公室时,神情却判若两人。他看起来异常沮丧,愤怒不已。他的签证申请被驳回了,官员们只是要当面通知他。我们说了些安慰的话,打电话回办公室发稿,然後就与他告辞。

苏联官员称,由于萨哈罗夫曾是核武器计划的核心成员,不能批准他出国旅行,尤其不能去北约成员国挪威。萨哈罗夫辩解说,自己早已不从事核武器研究,从来没有也绝对不会公开谈论相关问题,但这也无济于事。

当年苏联官方同样严辞抨击诺贝尔和平奖。官方报纸《文学报》称诺委会“天理不容”,并且指责萨哈罗夫支持纳粹和法西斯势力。《劳动报》称和平奖是“政治淫秽”,萨哈罗夫是“为了30块银币”出卖祖国的“犹大”。

但是在国际压力下,萨哈罗夫的夫人叶莲娜・伯纳被获准出国“去意大利治做眼科手术”,最终代替他去奥斯陆领奖,并且宣读了他的获奖辞。叶莲娜同样是人权活动家,但没有从事敏感工作的背景。

到了1980年代,苏联当局对萨哈罗夫的耐心耗尽,将夫妇两人流放到保密行政区高尔基市(现名“下诺夫哥罗德”)。1986年,戈尔巴乔夫批准萨哈罗夫夫妇回到莫斯科。三年後,萨哈罗夫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成员,人们认为他下一步有望成为国家领导人——那将彻底改变俄罗斯的历史。

但是,1989年12月14日,萨哈罗夫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68岁。两年後,苏联彻底解体。萨哈罗夫的遗孀叶莲娜・伯纳还健在,今年已经87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