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台湾媒体研究学者罗世宏教授在广州中山大学给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讲课,第一讲为:当新闻变成广告——新闻置入性行销的形成及影响……(艾晓明拍摄制作)
罗教授在这里讲到了公民新闻的概念,探讨了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媒体现象,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以及在台湾发展的状况,他还讨论了公民新闻对于发展公民社会的作用,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艾晓明拍摄制作)
——推荐罗世宏《公民新闻、公民行动与公民录像》
罗世宏老师是台湾中正大学媒体研究的教授,也是我的推友。10月底他来访问我的工作室,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做了一场讲座。可惜当天到场的师生不多,为了和更多人们分享他要讲授的有关新闻与社会改变的课题,我对他的讲座做了录像,元旦假期略作剪辑,上传到了以上网址。
罗老师的第一个讲题是《当新闻变成广告:新闻置入性行销的形成和影响》,所谓“置入性行销”,在大陆另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有偿新闻”,就是拿钱买新闻(至于根本无需拿钱的“新闻”另当别论),而在欧美国家和台湾民主社会,则有更微妙的形式。
根据罗老师的引述,置入性行销“指以付费方式但不明示广告主,策略性的结合并将产品、服务或观念等相关讯息(包括产品、观念、品牌、商标、效能等)放置于电视、电影、计算机游戏和小说等情境中,目的是藉隐含之营销信息传递以影响阅听人之态度及购买意愿,增加其对该产品、服务或观念之情感与认同”。它一般具备下列要件(徐振兴、黄甄玉,2005):
l 有明确之厂商或广告主,经由付费、免费提供道具、出借拍戏场地或其他利益交换的方式,取得产品相关讯息在传播媒体露出之机会,一般政府之政策性置入营销,多系以金钱给付方式为之。
l 于媒体内容中,并未揭露产品或讯息之露出是基于与厂商或广告主交换利益之结果。
l 产品讯息并非以广告方式呈现,而是以新闻或戏剧情节等媒体方式呈现,故阅听人系在不知不觉情况下接触到产品讯息。
(相关报道: http://genders.sysu.edu.cn/News/2449-Content-2449.html)
把新闻变成广告,破坏新闻价值,危害民主社会。罗老师因此也就引出了第二个讲题:公民新闻、公民行动与公民录像。他从阅听人的公民身份说起,并特别列举了一个台湾公共电视的《六月围城》作为例证,当时,台湾苗栗县政府强拆,派大批警察以及推土机进入村长,强行翻地,毁灭即将成熟的农作物;而公民记者强力介入,为农民说话,将强拆情形带入国际媒体视野。
在这一讲中,罗老师还介绍了目前台湾公民媒体的平台以及研究学者和公民媒体共建数据库的情况。
在剪辑这段录像的同时,我也一直在追踪推特上各路公民记者前往浙江乐清调查村长钱云会之死的情况。这个新年无法说出快乐二字,因为钱村长的惨死,因为追逐真相的重重障碍,因为许多狱中良心犯无法与家人团聚,因为荔蕻、滕彪等人不得自由,因为力虹受尽折磨含冤去世……找不到快乐新年依然来临,惟时间的进程势不可挡。2011年伊始,中国大陆的公民记者已经开始奔赴现场,他们发回的消息,已然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罗老师介绍了全球公民媒体崛起的趋势,对我们认识公民记者的角色和作用,是有力的启示。
顺便也留一点操作方面的记录,这两个讲座都是用标清sony 170 摄像机(16:9)拍摄的(后来我拍摄台湾学者张铁志的讲座,用的是sony 高清z1c),现场没有布置特别的灯光,录音用的是外置话筒(相信如果用无线麦录音的话,杂音会少很多,但当时无线麦不在手边)。剪辑我用的是edius 5 ,这个软件在标清工程中出mp4 文件时,没有1280×720的选项,所以第一个讲座在网上看时,是4:3 的高宽比。第二个讲座,我用先出16:9 avi 标清文件,再拉到4:3 的标清工程中出mp4 文件,这样在网上显示为16:9,但缺陷是有明显的黑边.目前dotsub 的文件限制是25分钟、700M 以内。我遵循了这个要求来切割文件。对上网传输视频文件的参数,我还是不够在行,恳请各位高手指点。
目前的视频还没有字幕,如果有的话,视听效果会更好,但那需要更多时间和人力,为了使学院之外更多的公民记者能够分享讲座信息,我选择了速度优先。最后,感谢罗世宏教授允许我拍摄并上传他的讲座,感谢那些让我们看到、听到弱者心声的公民记者!
2010年1月2日
参与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any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