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19日刊登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刘山鹰的文章,解读胡锦涛6月25日中央党校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解放思想是执政党的第四大法宝。文章认为,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曾发表九篇评论文章,解读胡锦涛6月25日的讲话。《人民日报》作为传达中共中央声音的一个渠道,被外界视为“以公开形式发布的中央文件”。其评论员有时也直接来自中央有关方面授意,从主题、立意、阐述角度到发表时间均有明确安排。因此备受外界关注,成为外界解读中国政治的一个窗口。《人民日报》称,胡锦涛的这一讲话是中共新时期的政治宣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胡锦涛强调解放思想是执政党的“一大法宝”,这就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的新总结,又是期许解放思想能在今后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邓小平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这确实是十分严重的任务。”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南方周末》文章称,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可能破题,这个历史的铁论无可争辩。那么改革开放走到今天,解放思想的历史使命是否终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必须承认,改革开放固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受制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传统体制的坚冰并没有完全消融。由于我们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改革战略,改革先从传统体制的薄弱环节入手,渐次推进,所以,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一直并没有解决,改革攻坚战现在不过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改革道路上又出现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彻底,而形成了垄断性的特殊利益集团,特殊利益集团要求固化有利于他们的体制机制,对任何可能触动这种体制机制的改革尝试都抱有强烈的抗拒心理。他们已经构成改革的新的阻力。

文章说,改革需要突围,改革不进则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锦涛呼吁全党解放思想,并把解放思想提升到党在新时期的一大法宝的高度。这就充分说明,解放思想没有过时,跟29年前一样,解放思想仍然是改革的火车头。

文章说,改革没有休止符,解放思想没有休止符,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执政党的集体意志,不容逆转。那么怎样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解放思想头等重要的地位呢?办法有很多,关键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在号召全党解放思想的同时,邓小平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发展民主,就没有解放思想,或者说就没有真正的解放思想,只能是叶公好龙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重要标准就是人民“鸦雀有声”。正如邓小平所说,怕群众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掉这个“怕”字,树立另一个“怕”字:“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因为解放思想的对象不仅仅是官员,还应该包括最广大的普通公民。普通公民的鸦雀有声是促进官员解放思想的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柔弱莫如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听不到民众的“高声”,就解决不了民众的“不平”,无疑就构建不了和谐社会。

文章说,解放思想要“努力与中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是大势所趋。大势,就是必然,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的意志必须为之所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和旗帜,不是一党一派的事业和旗帜。要想把全体中国人民聚集在这面旗帜下,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就要充分满足和发挥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文章结尾说,所以,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认识到这个大势,顺应这个大势,引导这个大势,而不是被动地尾随这个大势。“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只有勇于弄潮,善于弄潮,才能立稳时代的涛头,红旗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