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媒体消息,前中国新闻出版署长杜导正近期接受访谈时指出,中国总理温家宝遭到孤立,其政改主张未获权力中心多数人支持。杜导正认为改良主义是政改最佳路线,但亦有政改专家指出\”改革当走向草根和民间\”
回顾2010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政治体制改革,也获得体制内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很多民众呼欢。
近期,中国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在接受香港媒体访谈时披露,2010年9月,温家宝在中南海权力核心的一场\”政改\”辩论中,其政改主张未获多数支持,杜导正说:\”左派集体压过来, 温家宝迅速被孤立,有的人心里和行动同时支持;有人心里支持,行动却左顾右盼。于是,出现了如庐山会议中彭德怀被孤 立一样的情景。虽然如此,温家宝仍然顶住压力,屹立不倒。\”杜导正表示:\”中国未来的政改,改良主义是最佳路线,但需要时间\”。
面对重大问题体制无变化,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德国之声就此采访了北京学者、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曹思源,他对杜导正谈及的温家宝主张政改及受到孤立的情况,表示并不太清楚详细情况,但他对当前以重庆为代表的\”左派红潮\”表示担忧,认为在此背景下必须进行改革:\”有些党内的斗争,他们也并不泄露出来。但是内部斗争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认为这是必然的,毛泽东也引用过红楼梦中的一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不搞政治改革,极左的东西必须要回潮,如果大家都不批评,或不允许批评,极左的风就会越刮越盛,也是我们极担心的事情。\”
曹思源也表示支持中国进行渐进式的政改:\”我是主张政治体制改革的,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推进体制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说远点是由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形势决定,文革十年浩劫之所以在中国能发生,充分说明我们的体制不健全,文革结束也是一个偶然因素,就是毛泽东去世,并不是体制本身产生的抗力性才使文革结束,这样的灾难直到现在都没有获得制度上的保障使之不再发生。目前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体制还是没有变化,因此现在还是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要告别公车上书、庙堂之歌、天安门,走向草根和民间
面对温家宝多次提及政改,及杜导正作为体制内人士提出的改良路线,中国的宪政学者陈永苗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认为杜导正等人的政治言论,更应该看作是对八十年代赵紫阳改革的不断回忆,他们活在八十年代改革的范式当中,当下所有的政治格局,他们也会套进这个范式里,例如八十年代有赵紫阳,今天就要找到新的赵紫阳,那就是温家宝。八十年代的政治格局中是有改革派和强大的反对派,杜导正他们暗中也要指定一批人作为左派或反对派而存在,如果让他们说谁是反对派、谁是阻力,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们象是做着不断阐释八十年代政改的白日梦。\”
陈永苗分析认为,当下掌握主流话语权,占有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大多为体制内人士,在公众的认识中,只有持开明改革观点的人才是体制内正面的人,这也是杜导正等体制内人士话语流行和被公众接受的原因,一些想反对或抛弃这些言论的人,如中国两亿的青年农民工、城市蚁族,他们的声音不足以淹没这些主流声音。所以能代表中国未来思潮的力量,目前还没有能力把台上的、过时的力量倾覆。
陈永苗认为改革已经经过三十年,社会条件已经不再适应改革,也不必把中共视为可以改革和变化的力量:\”主张改良的一批人,如果愿意将其社会资源用来替老百姓说话,用来维权,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变为民粹或暴力革命的力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温和改良才有可能。这些改良人士不再公车上书、不再期待温家宝是赵紫阳,不再回忆八十年改革范式,而是要告别庙堂之歌,告别天安门,走向草根、民间,替老百姓说话,这样才有一个不流血的革命就如‘阿拉伯之春’一样,才有和平转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