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是一个多难多灾的民族。到20世纪70年代末,浩劫之后,全国万众一心搞经济建设。90年代初,又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体制,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离中国人已不再遥远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令国人陶醉不已。当人们为生逢盛世而欣幸的时候,一个幽灵降临中华大地。这个幽灵警告人们:你们应该知道,你们所获得的这些经济成就,是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是以摧毁你们所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代价的。你们即将面临一场新的危机: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这是你们必须承担的后果。
仅仅是10余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全面恶化,生态全面告急,生存危机正冷酷地向我们袭来!环境和生态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关人士和新闻工作者已有了不少的呼吁和报导,政府也在努力采取种种措施,本文之目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现状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报告,使人们从经济增长的成就感中猛醒,转而萌生危机意识,意识到生存危机已向我们步步逼近!是否是骇人听闻呢!请看事实。
上篇 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之一)
贫水大国
我国的淡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109位。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约为2200立方米,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有16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宁夏、河北等6省市自治区低于500立方米。因此,许多地区的人均年占有量比全国平均值低得多。
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0亿至9000亿立方米,目前估算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即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上限。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600万吨。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公斤。
据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国污水废水排放量为46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2%(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是,污水废水排放总量680亿立方米限界,工业废水占2/3),超过环境容量的80%以上。七大江河水系,40.9%是“丧失水功能”的劣五类水质;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三湖”水质均为劣五类,不可农业用,不可工业用,更不可作饮用水源。
黄河不再咆哮
中华母亲河黄河,水资源已十分贫乏,河道萎缩,断流加剧。1972年4月,黄河在山东境内第一次出现断流,这是黄河漫长历史上的第一次。1990年到1998年,黄河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更是多达7次,计226天,断流河段达700多公里,300多天无水入海。仅给山东一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35亿元。专家指出,如不采取及时而有力的措施,黄河就会变成一条奇怪的内陆河,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为了生产和生活只能从地下采水,致使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水位正在大幅度下降,并使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前景严峻。
黄河源区在干涸
巴颜喀拉山是黄河、长江发源的象征。黄河源区第一县的玛多是三江源的核心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出自三江源地区。玛多境内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黄河在其境内绵延200多公里,有着“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称誉。现在的玛多只剩1000多个湖泊,面积大于0.06平方公里的湖泊仅261个,也就是说,90%以上的湖泊已经干涸。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4%、27%和13%。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其发电量仅达设计量的一半。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地区最大的一对“姊妹湖”,两湖间有20多公里黄河水道相连。由于上游扎陵湖水位下降,自1999年6月起两湖间曾出现5次断流。鄂陵湖往下120公里河段的所有支流早已全部干涸。黄河源头将下移至120公里外的热曲河。80年代热曲河水深及胸腹,21世纪初仅及膝盖了,照此速度发展,20年后的热曲河极有可能干涸。
20世纪80年代玛多地区一年有300多个雨雪天,每星期都下雨。由于过渡放牧,牛羊如蝗虫般地扑向草场,使草场迅速退化、沙化,空气湿度越来越低,云层越来越薄,降雨只集中在某几天,之后便是旷日持久的晴天烈日。降水量急剧下降,蒸发量却与日俱增,达到降水量的17倍。湖泊被蒸发了;加之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连千年的雪山也被“蒸发”了,再也看不到连绵的雪峰。
现在的玛多,没有水,没有草,草场退化、沙化,沙尘暴频繁,牛羊数几年间锐减。这个80年代初的全国首富县,现在成了青海省的重点扶助县。数千名无家可归的生态难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在挣扎
与憔悴枯槁的黄河相比,长江则变得喜怒无常,放荡不羁。继1996年特大洪水之后,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特大洪水,这是建国以来长江洪水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荆江河段的悬河。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坝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达数米到十几米。
长江流域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水体污染严重。2001年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为220亿吨,使得干流沿线形成600公里的污染带,60%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保部门对381个断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只有53%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其中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攀枝花等5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尤为突出,沿江城市500多个主要取水口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由于水质恶化,上海等26座城市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忧心忡忡地说:“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江南水乡没水喝”已较为普遍。
专家指出,长江面临六大危机,如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泥沙含量急剧增加,水质严重恶化,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等,如不再加以保护,“10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污染最为严重的还不是长江。2001年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淮河已成了全流域污染的脏河、臭河。“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民谣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隐痛。
五大湖重病缠身
我国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也是重病缠身。重病之一是湖面湖容急剧萎缩。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与水土流失,洞庭湖由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缩小至2840平方公里,鄱阳湖由5100平方公里缩小至3900平方公里。又由于流失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底淤高,湖容量大减。仅洞庭湖其面积和湖容都减少了50%以上。湖面萎缩与湖底增高大大降低了蓄水与泄洪的功能,致使1998年爆发特大洪灾,江西境内870多座圩堤溃决,159万人被洪水围困,无家可归。“人断水出路,水断人生路”,这是洪灾给人们的教训。大灾后人们不得不退田还湖,还其湖泊的历史原貌。
重病之二是水质严重污染。由于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巢湖接纳的废水量为五大淡水湖之首。西半湖已呈重度富营养状态,严重地污染了该地区的合肥等市的饮用水。2003年巢湖的水体已超过三类水质标准,严重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爆发,堵塞水厂取水口,供水不足使工厂停产半停产,出现了湖边居民无水喝的尴尬。20世纪70年代,我国34个重点湖泊中富营养化仅占5%,到90年代,中国东部湖泊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2002年8个大型淡水湖泊水库有6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湖泊水质的急剧恶化,自然是由于人口剧增、大量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流失等因素所致。
海洋的呼救
称为“海上赤魔”的赤潮对沿海居民构成另一种威胁。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频率提高,面积不断扩大。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披露:2000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湖28次,面积1万平方公里;2002年79次,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2003年激增至119次,面积1.45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1万元。
东海为我国赤潮高发区。上世纪90年代前,东海区每年发生赤潮20起左右,近年来年均发生40起左右。2003年发生70多起,创历史新高。浙江舟山海区更是触目惊心。2000年发生了10次,面积2000至3000平方公里。2003年发生了46次,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就毒性来说,2002年之前没有出现有毒赤潮,2002年开始出现有毒赤潮。现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基本无一类海水,四类、劣四类水质占整个近岸海域面积的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市第二位。
赤潮是向人类的一种警告。赤潮频仍表明陆上及海上入海排污在逐年增加。海上污染80%来自陆地。以东海为例,2003年人们向东海倾倒了4245万立方米的疏浚物。其中,上海海区的倾倒量占55%以上。这些未加任何处理的疏浚物,含有大量的铜、铅、锌、砷、镉、铬和油类等,使长江口一带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全部超标。
渤海在“死海”边缘上徘徊
经国家海洋局检测,渤海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临界点。水体中的无机盐、活性磷酸盐、铜、氮、锌、石油等全部超标。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渤海产卵场污染面积达到100%。专家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制污染,渤海在10年内将变成“死海”。那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至于积沉在海底的污染物,将存在更长的时间。
1980年以来,渤海赤潮频发(已达300余次),周期越来越短,面积越来越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达72天,而且已从无毒赤潮向有毒赤潮转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向渤海的过量排放,导致海水越来越富营养化和赤潮灾害的加剧。
渤海的海产资源频临枯竭。享有“渔仓”美誉的渤海近年来几乎已无鱼可捕。一些渔民每次出海辛苦20多小时,捕捞上来的常常是几十斤“皮虾”。20年间,对虾产量锐减九成。比目鱼、黄花鱼、鲈鱼、鱿鱼和哈蜊等水产品群带已经消失。消失的原因是狂捕滥捞。1960年,沿海省市机动渔船总数为550艘,1970年增加到3500艘,到2001年骤增至9万余艘。一些渔民甚至使用立体状地毯式的拉网,上自水面,下至海底的水生物无一漏网,就连刚刚出生的“子孙鱼”也难逃厄运。水生物失去了生存繁殖的空间,渤海几乎成为“空海”。
耕地告急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国土资源部显示,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5亿亩,比7年前的1996年减少了1亿亩,年平均减少1429万亩。2004年又减少了1300亩。现人均占有耕地仅1.43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2003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中,人均耕地低于0.8亩警戒线的已有6个。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将减少1/4。按年均增加人口1000万,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近16亿。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
耕地面积很有限,多数耕地质量又较差。现有耕地质量较好的一等耕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33%;质量中等的耕地面积约占34.55%;质量差的耕地面积约占20.47%;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3.65%。可见,中等以下的耕地面积共占耕地总面积的58.67%。此外,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源地区占69.27%,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仅占全国耕地的38%,水资源不足全国的20%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却占全国耕地的62%。可见,我国60%以上的耕地无水源保障。
耕地的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2002年),占国土面积的37%。同时,每年还新增1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另外,土地污染日益严重。中科院院士孙铁珩指出,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我国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到极限。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却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中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目前至少有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化肥、农药被农作物吸收仅30%,70%散发于大气、渗入到土壤与江河湖泊与地下的水体之中,使耕地土质逐年下降,并对至少13个省份的居民及水生物造成生存与健康威胁。
耕地的浪费也令人痛心。90年代以来,全国城镇普遍、大面积地圈地运动使大片优质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各种名目的开发区有40%是开而不发,造成大量土地闲置。人口的膨胀与城市化使城市用地成培增加。1986年至1996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占地规模由3270平方公里扩大到4910平方公里,增长了50.2%。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