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奥运,不仅是巨大的产业,更是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最大广告。如果某国的某市能够举办一届奥运,即便不是天大的盛事,起码也是利大于弊的好事,肯定值得炫耀一番。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主办奥运是对外推销和对内凝聚的绝佳时机。所以,奥运主办城市的竞争才日趋激烈。

然而,由于奥运政治和金钱奥运的无所不在,所以,并不是所有主办奥运的国家都能产生利大于弊的效果,甚至,有些国家主办奥运的结果,反而是巨大灾难的开始。比如,德国柏林主办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变成宣传希特勒主义的大广告。

当时,德国居然能够同时取得了主办第四届冬季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也是奥运会史上最后一次两季奥运会在同一国家举行。德国取得冬奥会主办权事出偶然,因为当时申请主办那届冬奥会的城市只有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在无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这个德国城市自然获得了承办权。

第十一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争夺则很激烈。申请者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爱尔兰的都柏林、芬兰的赫尔辛基,埃及的亚历山大、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国也在申请之列,并且向国际奥委会提出四个候选城市:柏林、科隆、纽伦堡和法兰克福。1931年,国际奥委会票决柏林胜出。

尽管,1931年希特勒还未上台,但德国国内的纳粹气氛已经足够浓烈,纳粹党极端仇视和反对德国申办奥运。希特勒认为,日尔曼人乃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让德国运动员与黑人等有色人种一起比赛,有损日耳曼民族的尊严。即便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纳粹政权还以“奥运会是世界犹太人操纵的丑恶集会”为由,公开声称不支持柏林主办奥运会。所以,奥委会和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担心:在纳粹掌权的德国政府仇视奥运会的情况下,仍然在柏林举办奥运会,是否明智?

然而,没过多久,纳粹政权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由仇视奥运转为全力支持奥运。希特勒之所以由反对奥运突然转为支持柏林奥运,就在于他意识到了奥运的巨大宣传效应,他正好可以借奥运之机达到掩盖和张扬的双重目的:一方面,奥运盛会所营造的和平气氛,等于为法西斯主义罩上柔和的面纱,掩饰希特勒加紧扩军备战、吞并世界的野心;另一方面,借助奥运向世界推广纳粹主义,显示纳粹治下的德国之兴盛,竞技场也是宣扬“日耳曼民族优越论”的最好场所。

按惯例,每届冬季奥运会都在夏季奥运会之前举行。为了考察德国国内的情况,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耶•拉图尔亲自前往加米施•帕滕基兴考察。但一进入德国境内,沿途的反犹标语就激怒了他。他到柏林后,马上见了希特勒,当面指责德国政府宣扬种族主义的丑态。他告诫希特勒,如若不改善,就取消德国举办奥运会的资格。希特勒立刻下令刷去那些反犹标语,之后又邀请了3000多名记者来德国采访。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世界知名运动员没有上当受骗。比如,奥运会速滑冠军、美国运动员约翰•谢伊,奥运会花样滑冰冠军、法国布律内夫妇等,他们先后发表声明,拒绝参加那届冬奥会。

为了夏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组成专门调查委员会前往德国进行考察,他们得到了纳粹政府的热情接待。希特勒宣布:政府成立筹备委员会,他本人将出任本届奥运会的总裁,宣传机构也将大力协助。希特勒也接受了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保证犹太运动员能参加奥运会。

希特勒全力支持柏林奥运会,就是为了完全操控本届奥运会。所以,在资源投入方面,柏林奥运可谓前所未有。仅场馆建设的投资在当时就是天文数字。采用花岗石、大理石等名贵原材料兴建了一座能容10万人的大型运动场,一个有两万个看台的游泳池,大型的体操馆和篮球场等,还修建了一个比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

在宣传方面,纳粹政府开动全部宣传机器为奥运造势,光是宣传“纳粹德国的繁荣与昌盛”的印刷品就史无前例。奥运会徽充分显示了德国的霸气:一只昂头的雄鹰,鹰爪下是五环旗和圣火标志。特别是女导演雷妮•瑞芬舒丹(Leni Riefenstahl)为柏林奥运拍摄的纪录片《奥林匹亚》,所耗费的人力与物力也是罕见的。该片由《国家的节日》和《美的节日》两部分构成,在摄影、画面、剪接和配音等方面突出纳粹德国的崛起和兴盛,也确实取得了惊人视觉效果,堪称用奥运来宣扬纳粹主义的经典之作。

现代奥运会的“圣火接力传递”也始于这届柏林奥运。圣火在希腊用日光点燃,由3000名运动员以接力的形式传递,经由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最后抵达德国柏林。看来,纳粹政权主办的奥运会还颇有创意。

随着德国纳粹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还是看破的希特勒的真面目,反对在柏林举办奥运的呼声不断在世界各地响起。在柏林奥运开幕前不久的1936年6月,法国巴黎召开了“保卫奥林匹克思想大会”,与会代表来自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大会号召人们反对柏林奥运会,呼吁将会址改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接着,纽约成立了一个斗争委员会,专门致力于反对柏林奥运;一些欧洲国家也明确承诺不参加柏林奥运,而是积极支持筹办巴塞罗那奥运;为了支持西班牙主办那届奥运会,法国、英国、瑞士、瑞典、希腊、美国等20个国家的运动员云集巴塞罗那,准备参加7月18日在那里举行的运动会。然而,由于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至1939年4月1日)的爆发,加上法西斯分子的捣乱,致使这个与柏林奥运对抗的世界性运动会流产。

更可悲的是,强大的反对声浪也没能改变国际奥委会的决定。1936年8月1日,柏林奥运会如期举行。共有来自49个国家的4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保加利亚国王、意大利王子、希腊王子、瑞典王子等各国政要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顾拜旦亲临火炬燃点仪式。

柏林奥运开幕之时,希特勒已经掌权近4年,基本完成德国的纳粹化,奥运开幕式也就变成了宣传希特勒及纳粹主义的重头戏。可以说,与以往的历届奥运相比,这届奥运开幕式可谓辉煌而壮观。

新建的10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看台上最醒目的色彩是大片大片的纳粹色彩——褐色和黑色。放眼望去,一律身穿褐色服装的纳粹党徒和一律身穿黑色服装的党卫军队员,最为醒目。看台上的德国观众极为狂热,不时爆发出整齐一致、海啸雷鸣的声浪。

在一片由褐色和黑色组成的纳粹人海中,也在万众欢呼的巨大声浪中,希特勒出场了。在一队彩车引导下,一部大型检阅车缓缓驶进体育场,站在检阅车上的希特勒故意身穿德国陆军制服,显然与奥运的和平精神不相符合。但是,数百台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聚焦在希特勒身上。他的表情极为傲慢,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不断地高举手臂,向全场行纳粹礼。

当希特勒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钟楼的大钟随之敲响,载着国际奥委会会旗的“兴登堡”号飞船升空。德国举重运动员伊斯迈尔宣读了奥林匹克誓词。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也参加了开幕式,亲自指挥庞大的交响乐队和5000名歌唱演员,演绎着奥运会会歌及奥林匹克颂歌。

开幕式结束前,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马拉松赛冠军路易士出场了。这位已经63岁的老运动员身穿希腊民族服装,高举一枝从奥林匹亚山取来的橄榄枝,庄严地走到身穿军服的希特勒面前,高声宣布:“我将这根象征仁爱与和平的橄榄枝交给您。我们希望,各国人民永远只参加这种和平竞争。”

这一幕,几乎感动了整个世界。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位接过奥运橄榄枝的德国元首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橄榄枝被纳粹的钢铁履带辗碎,奥林匹克的精神和荣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污染。

在此届奥运会上,德国派出人数最多的代表队,共406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德国利用东道国之利频频得到裁判的“特殊照顾”,比如,在自行车的1000米争先赛中,德国车手的默尔肯斯把车骑出了车道,但组委会的惩罚仅仅是罚钱,那枚金牌仍然落入他的囊中。

在此届奥运会上,也出现了种族歧视的丑闻——对犹太运动员的公开歧视。比如,在男子田径400米接力赛中,美国队的犹太选手被临时换掉。德国最优秀的竞赛选手鲁道夫•哈比格,几乎就是竞赛项目上的天才,从50米短跑到1000米中长跑,项项成绩优异,但他也是犹太人,未能参加柏林奥运的单项比赛,德国队只安排他在1600米接力担任最后一棒,为德国队赢得铜牌。而在柏林奥运后,鲁道夫•哈比格的速度一次次让世界惊叹。从1938年到1940年,他共参加了55场世界性比赛,从50米短跑到1000米中长跑,每次都是冠军。1939年7月15日,他还以1分46秒6的优异成绩创造了800米世界纪录,这项记录保持了16年之久。同年8月12日,他再次以46秒的优异成绩创造了400米世界纪录,直到1948年才被打破。

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成绩排名,德国以33枚金牌名列首位,美国以24枚金牌名列第二,匈牙利以10枚金牌位居第三。

就在向世界展示和平形象的柏林奥运的背后,德国国内的反犹浪潮已经如火如荼,德国的大多数犹太人已被驱赶进集中营,没进集中营的少数犹太人被迫佩戴上耻辱的标记——“黄星”,变成现代世界的“贱民”。与此同时,希特勒正在紧锣密鼓地组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西门子等大军火公司正在抓紧制造大量先进精良的武器,战争的气氛激动着整个德国,纳粹的阴影正在笼罩欧洲的上空。1939年,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铁蹄蹂躏了整个欧洲,种族大屠杀几乎灭掉了犹太民族。

显然,国际奥委会选择柏林是个巨大错误。直到二战后的1954年,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才发表公报,承认了选择柏林的错误。公报说:1936年奥运会被纳粹主义的喧嚣所笼罩了,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2007年8月31日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