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 6日,流亡美国的中国民主运动精神领袖、著名物理学家方励之因病去世,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方励之的分析评论。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方励之曾是中国有名望的科学家,后来因从事政治对抗,受到美国驻华使馆的庇护。自近代以来,美国及西方其它国家的支持,在中国被习惯性看成很有分量的力量生成元素。在方励之前后去美国的那批对抗者后来都一事无成,渐被中国社会遗忘,其中一些默默客死他乡,这是很多人当初没想到的。” “那批‘精英’在美国的遭遇提供了一个启示:对中国来说,少数人受外国庇护与国家对抗的模式难以为继,它总体看属于旧时代,是在往回走。而中国的前进风生水起。”

香港《苹果日报》署名卢峰的评论称:“自五四运动高举‘德先生’(民主)的旗帜,力争中国成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后,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坚决站出来,为人民争取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人民争取自由发声的机制。八十年代北京当权者虽然否定了文革及极左路线,但对人民的民主权利,对言论自由仍然不肯有丝毫放松,还是要牢牢抓住权力,还是要用‘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铁腕政策束缚人民的心灵,卡压人民的思想。那个年头,中共控制着政治、经济、社会各个环节,任何跟党不一致的人不但会被批判、被打压,还可能职位不保无处容身、无以维生。可方励之先生没有畏缩,没有逃避,就像五四以来的前辈那样,勇于向当权者要求还政于民、勇于向学生宣讲民主自由理想、敢于向当权者包括最高领袖邓小平先生说‘不’。”

台湾《联合晚报》的社论称:“自流亡赴美迄今,方励之基本上继续学者生涯,相较于另一位学者刘晓波积极投入催生大陆民主化,显然低调许多。他的过世,在大陆维权人士圈中,引起各种评价,这也说明了大陆民主化的过程里,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策略与领袖,以引导不同的议题。方励之以科学家身分,能在六四时期扮演抗议学生的精神领袖,关键在他的人格号召。六四之前,大陆不少高校已然有骚动倾向,与其它大学的处理态度相比,方励之展现了更多的包容,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这使他很快便得到日后走上街头的学生团体的认同。当时异议者主要诉求,以反贪反倒卖等为主,而方励之以科学家身分介入议题。事后大陆维权团体对方励之在六四前后的表现,有人批评他不够积极且选择流亡,但这凸显的是方励之自己在学运民运与学者使命之间,个人抉择与风云际会的某种巧合,他对民主的付出与号召力仍是无可质疑的。”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没有人怀疑,方励之教授是改革开放后中共体制内最早站出来呼吁民主人权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民主运动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在整个80年代里,方励之的视野、勇气,以及对中国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影响了中国整个知识界,也影响了一代学子。 ”“在评价方励之问题上,六四后进入美国大使馆,并滞留一年多的风波,成为一个争议焦点。有不少意见认为,方励之躲进使馆,是放弃了对六四死难学子的道德承担,成为他一生的污点。也有人说,方励之如果敢于走出使馆,面对牢狱之灾,他可能成为曼德拉、翁山苏姬,等等。其实,只要实事求是的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方励之走进美使馆,并不影响他一生的声誉。”“更为可贵的是,到了西方之后,他一直凭借着自己的教授工作来维持生计,没有吃过引发无数争议的‘政治饭’、 ‘民运饭’,更没有卷入过海外政治运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却始终坚持人权民主的理念,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人权理念践行者,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